苏若雪的指尖在秘染膏上顿了顿。
她记得母亲教她调这膏子时,说苏木汁要熬足三昼夜,蝉蜕灰得用清明前的新蜕,"显的不是字,是人心"。
此刻乌木匣里的半页纸正泛着淡褐,她蘸了膏轻轻抹过纸缘,像在抚触沉睡的婴孩。
墨迹洇开的刹那,她的睫毛剧烈颤动。"江水冷,不如机房暖。
我跳江是假,入狱是真——工部局'特殊劳役'名单,向来不录姓名。"十六个小字浮现在纸背,笔画间还带着当年的墨痕,像母亲隔着十年光阴在她耳边说话。
"承砚!"她猛地抬头,眼眶红得要滴血,"母亲没死......她替那些不敢说话的人,活进了机器里。"
顾承砚的指节抵着下颌,喉结动了动。
他早看出这信纸的纹路不对——提篮桥监狱工场的纸用的是浦东草浆,纤维里混着黄麻絮,和顾家绸庄用的杭嘉湖竹纸截然不同。
此刻他从袖中摸出放大镜,镜片在信纸上投下小圆光斑:"看这里。"他指尖点在"入狱"二字右下,"墨迹边缘有毛边,是蘸水笔在粗粝纸面上拖行的痕迹。"
苏若雪凑过去,看见墨色里细如蛛丝的裂纹。
顾承砚又从怀里掏出个油皮纸包,抖开是张泛黄的档案复印件——1928年提篮桥监狱处罚记录,"女囚林氏擅改织机参数,罚加夜班"。
他将两张纸并排,光线穿过窗棂,竟见两处"改"字的竖笔起势如出一辙。
"她不是被动受罚。"顾承砚的声音低哑,像有团火在胸腔里烧,"她是主动留下痕迹,让后人能循迹而至。
这封信,不是遗书,是路标。"
苏若雪突然转身冲向账房。
青鸟刚要跟上,被顾承砚抬手拦住:"让她找。"他望着她的背影,想起昨夜她翻《断兰织诀》时,烛火映得书页上"七轴传音"四个字泛着暖光。
那时她指尖抚过"第七轴"三个字,低声说"母亲临终前攥着我手说过",如今想来,原是早有伏笔。
"找到了!"苏若雪的声音从账房传来,带着破音的颤。
她抱着本蓝布封面的书冲回来,书页在跑动中哗哗翻卷。
顾承砚认出那是《断兰织诀·终卷》,原主从前嫌它晦涩,总锁在最里层柜。
此刻她翻到"心织无字"篇,页脚极小的补笔在阳光下显形:"若雪穿袍日,母在机中语——非虚言,乃实录。
第七轴共振频,与我心跳同。"
"声纹!"苏若雪的手重重按在书页上,"母亲的声纹,也藏在'归兰号'里!"她突然想起上个月维修"归兰号"织机时,第七轴发出的嗡鸣与她心跳同频,当时只当是巧合,如今想来,哪有什么巧合?
青鸟不知何时捧来茶盏,却见苏若雪将茶盏推到一边,指尖沿着书页上的补笔描摹。"归兰号"是顾家最老的织机,母亲当年亲手调试的,机身上刻着"兰烬落,织心归"六个小字。
她忽然抓住顾承砚的手腕:"你记不记得?
上个月我给'归兰号'上油,第七轴转起来的声音......"
"像人在低吟。"顾承砚接口,他当然记得。
那日他路过机房,听见织机发出绵长的嗡鸣,像极了林夫人从前哼的《子夜吴歌》。
当时苏若雪说"旧机器老了",他却觉得那声音里藏着什么,此刻想来,原是母亲的心跳。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漏下的光斑在信纸上跳动。
苏若雪将半页信纸轻轻放回乌木匣,匣底陈年的香灰被带起,在光束里飘成细雾。
她抬头时,顾承砚正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喉结动了动:"提篮桥的夜班,该开始了。"
青鸟突然出声:"我去备车。"他转身时带起一阵风,吹得《断兰织诀》翻过两页,露出夹在中间的半枚铜扣——那是林夫人当年坠江时遗落的,苏若雪捡回来收着,如今在风里闪着暗黄的光。
苏若雪摸了摸袖中秘染膏的瓷瓶,又摸了摸颈间挂的"归兰号"第七轴模型。
那是母亲亲手做的,刻着极细的螺纹。
她望着顾承砚被夕阳染红的侧影,突然笑了:"今晚,我们去听母亲说话。"
顾承砚转身,看见她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
他伸手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指腹擦过她耳后淡淡的朱砂痣——那是前日她染布时溅上的,如今倒像朵开在鬓边的小红梅。
"好。"他说,"去听她说话。"
机房里传来"归兰号"的嗡鸣,绵长,清越,像有人在唱:"兰烬落,织心归。"夜色裹着黄包车的铜铃声漫过外白渡桥时,苏若雪的手指还攥着袖中那枚第七轴模型。
铜质的螺纹硌得掌心生疼,却比任何时候都让她安心——母亲的心跳,此刻正透过这枚模型,一下一下撞着她的脉搏。
"到了。"青鸟的声音混着铁门吱呀声撞进耳里。
提篮桥监狱工场的大铁门锁着,但门房老周早候在阴影里,见着青鸟点头的刹那,钥匙串便哗啦啦抖开。"林先生旧部的面子,我认。"老周压低声音,目光扫过苏若雪怀里的《断兰织诀》,"里头织机早候着了,今夜里班的全是您母亲当年带过的徒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