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第三把火:面向全球的人才引进计划!
会议室的门在身后关上,走廊里的空气仿佛才重新开始流动。
干部们三三两两地散去,脸上神情各异,但几乎都带着一种被强行灌下一大碗苦药后的凝重。高健走在人群中,与几位老相识点头致意,步履从容,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却深不见底。
他成功地将一颗钉子,砸进了陆远那台高速运转的改革战车里——钱。
没有钱,再宏伟的“城市大脑”,也只是空中楼阁。他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位年轻气盛的市长就会在一次次向财政伸手、一次次被“按规定办事”的软钉子碰回来后,明白一个道理:在星海市,热情和理想,是需要用真金白银来兑换的。
市长办公室里,小陈将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放在陆远手边,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
“市长,财政局那边刚刚把‘数字政府’建设的初期预算申请给退回来了。”小陈的声音压得很低,脸上带着愤愤不平,“说是项目论证不够充分,技术路线存在风险,让我们补充十几项材料,还说……还说要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可行性评估,周期至少三个月。”
这套流程,小陈再熟悉不过。这是官僚体系里最经典、也最有效的拖延战术。每一个环节都合法合规,每一项要求都冠冕堂皇,但组合在一起,就能让一个项目在无休止的“研究”和“论-证”中,被活活拖死。
陆远看着那份被退回来的申请,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字迹工整,态度谦恭,却透着一股冰冷的傲慢。
他没有生气,甚至连眉毛都没动一下。
他只是端起茶杯,吹了吹漂浮的茶叶,目光越过窗外,投向远方那片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森林。
高健以为他掐住了自己的咽喉,但他不知道,陆远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这条路上和他硬耗。与一个精通规则、背后又有靠山的“财神爷”在预算上反复拉锯,是最愚蠢的战术。那会耗尽他所有的政治势能,将他这位新市长拖入泥潭,最终在无休止的扯皮中,消磨掉所有人的信心。
高健想守住钱袋子,那就不找他要钱。
陆远放下茶杯,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星海市全景地图前。
他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城区、道路、港口,脑海里浮现的却不是这些。他看到的是大学、是科研院所、是高新技术园区,是那些隐藏在建筑之下,真正驱动这座城市运转的东西。
人。
一座城市的崛起,根基不是高楼大厦,不是GDP数字,而是人才的密度。
钱可以被卡住,但思想和智慧,是关不住的。如果星海市能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顶尖人才的聚集地,那些他现在求之不得的资金、项目、技术,会自己找上门来。
与其去求着别人给钱,不如创造一个让拿着钱的人,不得不来的环境。
“小陈。”陆远开口。
“在!”小陈立刻应声。
“通知市科技局的孙局长、人社局的刘局长,还有东林区现在的主任,让他们半小时后到我这里开个小会。”
“好的市长,”小陈顿了顿,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那……财政局这边?”
“让他们慢慢‘研究’。”陆远转过身,脸上是一种近乎平静的淡然,“我们不等了,开辟第二战场。”
半小时后,市长办公室的小会议室里。
科技局孙局长和人社局刘局长都有些坐立不安。他们都是五十岁上下的老机关,亲眼见证了陆远这几天雷霆万钧的手段,此刻被单独叫来,心里直打鼓。
陆远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二位局长,我问个问题。假如你们是国内顶尖的芯片专家,或者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你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两人对视一眼,都有些没跟上陆远的思路。
人社局的刘局长试探着回答:“应该是……优厚的薪资待遇,还有安家费?”
科技局的孙局长补充道:“可能还有科研经费的支持,以及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台。”
“说得都对,但不够。”陆远摇了摇头,“这些,所有一线城市都能给,甚至给得更多。我们拿什么去跟京城、沪市抢人?”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了两个字:生态。
“我要的,不是简单地挖几个人过来,而是要打造一个顶级的‘人才生态’。”
“第一,事业生态。”他画下一个圈,“顶尖人才身边,需要有同样顶尖的同事、顶尖的对手、顶尖的合作伙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整个产业链上最优秀的人,打包吸引过来。给钱给政策,让他们在这里形成一个‘学术特区’和‘产业高地’。”
“第二,生活生态。”他又画下一个圈,“一个科学家,他不仅是科学家,他还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会关心他的孩子能不能上最好的国际学校,他的妻子能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的父母能不能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些,我们能不能提供一站式的‘管家服务’,让他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