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机成功后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作坊里就响起了机床的嗡鸣声——这是机床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孙小虎作为第一个学习操作的工人,正坐在机床前,按照李铮的指导加工撞针坯料。
“小虎,先把坯料固定好,卡钳要拧到最紧,别留缝隙。”李铮站在旁边,耐心地指导着。孙小虎点点头,双手握住卡钳的手柄,使出全身力气拧紧,每拧一下,都要晃一晃坯料,确认没有松动后,才松开手。
“然后调整刀架,让钻头对准坯料的中心点,距离控制在一毫米。”李铮继续说道。孙小虎转动刀架的手摇轮,眼睛紧紧盯着钻头和坯料的接触点,一点点调整位置。他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紧张——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操作机床加工关键零件,生怕出一点差错。
“好了,启动电机,开慢档。”李铮说道。孙小虎深吸一口气,按下电源开关,电机再次发出熟悉的嗡鸣声,主轴带着坯料转动起来。他转动手摇轮,让钻头慢慢靠近坯料,当钻头接触到钢材的瞬间,“沙沙”的切削声再次响起,金属碎屑顺着钻头滑落。
“进给速度再慢一点,每分钟三毫米就行。”李铮提醒道。孙小虎立刻放慢了摇轮的速度,眼睛紧紧盯着切削处,生怕钻头偏移。五分钟后,第一个撞针的孔钻好了;又过了十分钟,撞针的外形切削完成。孙小虎关掉电机,小心翼翼地取下撞针,用卡尺测量尺寸。
“长度五十毫米,误差零点零五毫米;直径五毫米,误差零点零二毫米!合格!”孙小虎兴奋地喊道,手里的撞针仿佛成了宝贝,紧紧攥着不放。
李铮走过来,接过撞针看了看,满意地说:“不错,第一次独立操作就能加工出合格的撞针,进步很快。记住,每次加工完都要测量尺寸,不能凭感觉,咱们造的零件,差一点都可能影响武器的性能。”
“我记住了!”孙小虎用力点头,又拿起一个新的坯料,开始加工第二个撞针。
随着孙小虎逐渐熟练,机床的效率也慢慢提了上来。以前手工加工撞针,一个熟练工人一天最多能加工二十个,还经常出现尺寸偏差;现在用机床,孙小虎从一开始的一天三十个,到后来的一天五十个,最后竟然能达到一天八十个,而且合格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其他工人也陆续开始学习机床操作。李铮把孙小虎整理的操作笔记复印了几份,分给大家,还制定了“师徒制”——让孙小虎带两个年轻工人,王铁锤带一个有打铁经验的老乡,自己则负责指导剩下的人。每天早上,作坊里都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李师傅,这个摇轮怎么调?”“小虎,钻头怎么对准中心点?”的提问声,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步都很快。
一周后,已经有五个工人能独立操作机床加工简单零件了。李铮根据大家的熟练程度,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孙小虎和两个年轻工人负责加工撞针,王铁锤带的老乡负责加工扳机,另外两个工人负责加工枪栓滑块。这样分工明确,效率更高,每天能加工出两百多个合格的易损零件,不仅满足了作坊修复武器的需求,还攒下了一批备用零件。
这些机床加工的零件,很快就送到了前线。之前,前线战士经常反映,手工加工的零件精度不够,比如撞针太短会导致击发失败,扳机太宽会影响扣动速度;现在用了机床加工的零件,这些问题几乎都消失了。
有一次,张大山派人送来了一封前线战士的感谢信,信里写道:“李师傅,咱们作坊新送的零件太好用了!之前我的枪总卡壳,换了新的枪栓滑块后,连续射击五十发都没出问题!现在班里的战士都抢着用装了新零件的枪,都说这枪比以前好用多了!”
李铮把信念给大家听,工人们都格外自豪。负责加工枪栓滑块的工人激动地说:“没想到咱们造的零件这么管用!以后我一定更仔细,争取每个零件都做到最好!”
随着零件精度的提升,武器的修复速度也大幅加快。以前修复一支损坏的步枪,需要先手工打磨零件,再一点点调整,至少需要一天时间;现在有了现成的机床零件,维修小组只要把损坏的零件拆下来,换上新零件,再简单调试一下,两个小时就能修好。深度维修小组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以前修一挺轻机枪需要三天,现在两天就能完成,而且修好的机枪性能更稳定。
机床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和维修效率,还为后续仿制武器零件奠定了基础。之前,李铮一直想仿制捷克式轻机枪的零件,但因为手工加工精度不够,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比如仿制的枪管散热片,因为尺寸偏差,无法和枪管贴合,导致散热效果差,机枪连续射击几分钟就会过热。
现在有了机床,李铮重新燃起了仿制的念头。他从仓库里找出之前拆解的捷克式轻机枪,把散热片拆下来,用卡尺仔细测量每个尺寸,画成详细的图纸,然后拿着图纸来到机床旁,对孙小虎说:“小虎,咱们试试加工这个散热片,难度比撞针大,你有没有信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