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外的空地上,三挺修好的捷克式轻机枪并排架在支架上,枪身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老周正拿着抹布仔细擦拭枪管,却在装弹匣时停了下来——他手里只剩下最后一个原装弹匣,另外两挺机枪空着弹匣,像没了牙齿的老虎,只能摆在那里当样子。
“李师傅,这轻机枪是修好了,可弹匣不够啊!之前从日军手里缴获的那十几个弹匣,要么变形要么卡壳,现在能用的就这一个,真到打仗的时候,三挺机枪总不能轮流用一个弹匣吧?”老周直起身,手里攥着空弹匣,语气里满是焦急。
李铮走过去,拿起那个空弹匣反复翻看。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匣是弧形的,能装二十发子弹,弹匣壁薄但韧性足,内部还有供弹弹簧,看似简单,实则精度要求极高——弹匣壁的厚度差半毫米就可能卡弹,弹簧的弹力不对会导致供弹不畅,弧形的弧度偏差更是会直接装不上机枪。
“以前咱们没机床,手工敲打的弹匣要么弧度不对,要么弹簧槽太浅,根本没法用。现在有了机床,咱们自己仿制!”李铮把弹匣放在工作台上,语气坚定,“小虎,去把卡尺和绘图板拿来;王师傅,你找块厚度合适的钢板,要柔韧性好点的,咱们今天就拆弹匣、画图纸!”
孙小虎跑得飞快,没一会儿就抱着卡尺、绘图板和铅笔回来了,还特意带了个笔记本,准备记录尺寸。王铁锤则翻遍了作坊的材料堆,终于找到几块从日军运输队缴获的冷轧钢板——这种钢板比他们自己冶炼的粗钢薄且韧,正好适合做弹匣壁。
三人围坐在工作台前,李铮小心地拆解弹匣:先卸下底部的卡扣,取出内部的弹簧,再把弹匣壁展开(虽然是弧形,但拆解后能大致展成平面),最后用记号笔在弹匣的关键部位做上标记——弹匣口的倒角、弹簧槽的位置、底部卡扣的安装孔。
“小虎,你先量弹匣主体的长度和宽度,精确到毫米后两位。”李铮把卡尺递给孙小虎。孙小虎立刻蹲下身,卡尺的两个卡爪紧紧贴在弹匣壁上,眼睛盯着刻度盘,嘴里小声念着:“长度228.5毫米,宽度35.2毫米……”他念一个数,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生怕记错。
王铁锤则拿着放大镜观察弹匣壁的厚度,手指轻轻敲了敲钢板:“这钢板厚度大概1.2毫米,咱们自己的钢太脆,做不了这么薄的,还好缴获了这批冷轧钢板,不然还真没办法。”
李铮没说话,手里拿着铅笔在绘图板上勾勒弹匣的轮廓。他先画了弹匣的正面图,标注出长度、宽度和弧形的半径——光是确定弧形半径就花了半个多小时,他用圆规试了十几次,每次都要对照着原装弹匣调整,直到画出的弧线和原装弹匣完全贴合。
“弹簧槽的位置很关键,距离弹匣底部15毫米,宽度8毫米,深度5毫米,必须精准,不然弹簧装进去会歪,供弹就会出问题。”李铮一边在图纸上标注,一边对孙小虎说,“你等会儿量的时候,多量几遍,确保数据没错。”
孙小虎用力点头,拿着卡尺反复测量弹簧槽的尺寸,每次测量的结果都记在笔记本上,最后取平均值:“李师傅,量了五次,弹簧槽距离底部15.02毫米,宽度7.98毫米,深度5.01毫米,误差都在0.03毫米以内,能用吗?”
“能用,这个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李铮接过笔记本看了看,又在图纸上补充了细节——弹匣口的倒角角度45度,底部卡扣的安装孔直径3毫米,孔中心距离弹匣边缘5毫米。
图纸画好后,已经是下午两点。李铮把钢板固定在机床的工作台上,换上了薄刃铣刀——这种刀具适合切割薄钢板,能减少钢板的变形。“先切割弹匣的主体轮廓,进给速度每分钟两毫米,转速调慢,避免钢板过热变形。”李铮对旁边的王铁锤说,“你帮我盯着切削处,有问题随时喊停。”
王铁锤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铣刀和钢板的接触点。机床启动,铣刀缓缓靠近钢板,“沙沙”的切削声响起,薄钢板的边缘慢慢出现了弹匣的轮廓。孙小虎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图纸,时不时对照着钢板上的轮廓,生怕切割偏差。
一个小时后,弹匣的主体轮廓切割完成。李铮把切割好的钢板取下来,用砂纸打磨边缘的毛刺,然后开始加工弹簧槽。他换上了立铣刀,调整刀架的高度,让铣刀对准弹簧槽的位置,一点点往下铣。“弹簧槽的深度要控制好,不能太深,不然会把弹匣壁铣穿;也不能太浅,弹簧装不进去。”李铮一边操作,一边解释。
又过了四十分钟,弹簧槽加工完成。接下来是弹匣口的倒角——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倒角太小会导致子弹进弹匣时卡顿,太大则会让子弹在弹匣里晃动。李铮换上了角度铣刀,调整角度到45度,慢慢铣削弹匣口的边缘,每铣削一点,就用手指摸一摸,感受倒角的光滑度。
夕阳西下时,第一个仿制弹匣的主体终于加工完成。李铮把之前拆解下来的弹簧装进去,再装上底部卡扣,拿着弹匣走到那挺空着的轻机枪旁,试着往枪上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