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透过作坊的木窗,在地面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复装子弹小组的工人正埋头忙碌,装火药的、压底火的、做检验的,动作娴熟又专注,偶尔传来几句低声的交流,都是关于子弹质量的讨论。李铮刚检查完深度维修小组修好的一挺重机枪,正准备去看看冶炼炉的维护情况,就听到作坊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抬头一看,是赵纲来了。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肩上挎着一个帆布包,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却依旧精神矍铄。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两名负责记录的干事。赵纲是独立团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之前也来过作坊几次,每次来都会和工人聊聊天,了解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赵干事,您怎么来了?这么冷的天,路上辛苦了!”李铮赶紧迎上去,伸手想帮他接过帆布包。
赵纲摆摆手,笑着说:“不辛苦,咱们战士在前线顶着寒风打仗,那才叫辛苦。我来看看你们的生产情况,顺便跟大家聊聊心里话。”他目光扫过作坊里忙碌的景象,看到堆在墙角的成品子弹和修好的武器,眼里露出赞许的神色,“不错啊,上次来的时候,复装子弹日产量才两百多,现在看这规模,怕是翻了倍吧?”
“托您的福,现在每天能产五百多发,基本能满足部队的日常需求了。”李铮一边引着他往里走,一边介绍,“维修那边也改进了模式,前线战士学了简单的维修技巧,复杂的损坏送回来,我们当天就能修好,不耽误用。”
赵纲点点头,走到复装子弹的工作台前,停下脚步。孙小虎正好在给新工人演示如何清理弹壳,看到赵纲,赶紧停下手里的活,恭敬地喊了声“赵干事好”。其他工人也纷纷抬起头,跟赵纲打招呼。
赵纲走到孙小虎身边,拿起他手里的弹壳看了看,问道:“小虎,现在能独立负责弹壳清理了?跟李师傅学了不少东西吧?”
孙小虎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嗯,李师傅教了我好多,现在不仅能清理弹壳,还能帮着加工点简单的零件。就是有时候还是会紧张,怕出岔子。”
“紧张是好事,说明你把这事放在心上了。”赵纲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咱们造的不是普通的东西,是能打鬼子的武器,多一分细心,前线的战友就多一分保障。你年纪小,肯学肯干,将来肯定是个好技工。”
孙小虎听了,眼睛一亮,用力点头:“我一定好好学,争取造出最好的武器,帮战友们打更多鬼子!”
赵纲又走到维修区,王铁锤正在调试修好的步枪,看到赵纲,停下手里的活。“赵干事,您来啦!这枪刚修好,试了几发,精度一点问题没有,明天就能送回前线。”
赵纲拿起步枪,拉了拉枪机,感觉很顺畅,又对着阳光看了看枪管,满意地说:“老王,你这手艺还是这么好。不过我听说,你之前因为原材料短缺,跟李师傅闹过点小脾气?”
王铁锤脸一红,有些尴尬地说:“嗨,那都是老黄历了。当时也是急糊涂了,看着没材料造武器,心里就发慌。后来李师傅找到铁矿和煤矿,咱们自己能炼粗钢了,我就踏实了。现在想想,还是得相信组织,相信咱们自己的力量。”
赵纲笑了笑,没再多说,而是转身对李铮说:“李师傅,咱们找个地方聊聊吧,有些事想跟你好好说说。”
李铮点点头,带着赵纲来到作坊旁边的一间小茅草屋。这是平时开会用的地方,里面只有一张木桌和几条长凳,墙上挂着一张简易的根据地地图。两人坐下后,赵纲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后,却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看着李铮,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李师傅,这段时间作坊的生产成果,团里都看在眼里,旅部也有耳闻,这是好事,值得肯定。但我今天来,不是为了夸你们,而是想跟你聊个更重要的事——思想教育。”
李铮愣了一下,他平时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技术改进和生产效率上,还真没怎么想过思想教育的事。他疑惑地问:“赵干事,思想教育……具体是指什么?咱们工人都挺积极的,每天都在努力造武器,难道还不够吗?”
“努力造武器是没错,但光有干劲还不够,得知道为什么而干。”赵纲放下笔记本,身体微微前倾,“你想想,咱们作坊里的工人,有老乡,有青年,还有从部队下来的战士,大家背景不同,想法也不一样。有的可能是为了混口饭吃,有的是为了报仇,有的是觉得新鲜。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自己的小目标干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原材料短缺、日军封锁,很容易就会动摇,甚至放弃。”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但如果大家都明白,咱们造武器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把鬼子赶出中国,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种信念,能让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咬紧牙关,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无所畏惧。这就是思想教育的作用——凝聚人心,坚定信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