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首次仿制轻机枪零件

初春的太行山区,终于褪去了冬日的严寒,山脚下的小草冒出了嫩绿的芽。作坊里,李铮正拿着一把缴获的日军歪把子轻机枪,仔细拆解——这是前线战士上个月缴获的,枪管和供弹机构损坏严重,无法修复,但里面的不少零件还能作为仿制的样品。“咱们现在能加工简单的机枪零件,比如散热片、弹匣,可像枪管衬套、供弹齿轮这些关键零件,还得靠缴获,一旦缴获断了,轻机枪维修就会停摆。”李铮把拆解下来的枪管衬套放在工作台上,对着王铁锤和孙小虎说,“我想试试仿制这些关键零件,咱们自己造,再也不用依赖缴获。”

王铁锤接过枪管衬套,用手指摸了摸内壁,又用卡尺测量尺寸:“这衬套内径28毫米,外径35毫米,长度60毫米,内壁要光滑,误差不能超过0.03毫米,难度不小啊。咱们的机床虽然能加工,但铜材的纯度和加工精度,不知道能不能达标。”

孙小虎也凑过来看:“李师傅,供弹齿轮更复杂,上面有12个齿,每个齿的角度都是45度,齿间距还要均匀,加工的时候稍微偏一点,就会导致供弹不畅。”

“难度是大,但咱们必须试试。”李铮拿出一张画好的零件图纸,上面详细标注了枪管衬套和供弹齿轮的尺寸,“前线需要更多的轻机枪,咱们不能等。这样,咱们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仿制枪管衬套,这个相对简单,成功后再仿制供弹齿轮;第二步,王师傅负责锻造衬套的铜材粗坯,保证材质均匀;孙小虎负责用机床加工,重点控制内径精度;陈婉儿负责调配专用的冷却液和润滑剂,减少加工时的粘刀和磨损;我来负责设计夹具,确保加工时零件不晃动。”

计划定好后,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王铁锤从备用铜材里挑选出纯度最高的黄铜棒,切成65毫米长的小段(留出5毫米的加工余量),放进冶炼炉里重新熔炼——这次熔炼,他特意多加了硼砂,去除铜材里的杂质,还延长了熔炼时间,让铜水更均匀。熔炼好的铜水倒进模具,冷却后形成圆柱形的粗坯,表面光滑,没有气孔。

“李师傅,你看这粗坯,纯度比之前高多了,应该能满足加工要求。”王铁锤把粗坯递给李铮,眼里满是期待。

李铮接过粗坯,用砂纸打磨了一下表面,又用卡尺测量尺寸:“不错,直径38毫米,长度65毫米,正好留够加工余量。孙小虎,咱们开始做夹具。”

孙小虎和李铮一起,用钢板做了一个圆柱形的夹具,夹具内壁贴了一层薄橡胶,既能固定粗坯,又不会划伤表面。夹具的一端装了定位销,确保粗坯每次装夹的位置都一样,减少加工误差。“这样装夹,粗坯就不会晃动了,加工出来的衬套内径会更准。”孙小虎试着把粗坯装进夹具,固定好后,用力晃了晃,粗坯纹丝不动。

加工开始了。孙小虎调整机床参数:转速每分钟30转,进给量0.1毫米,用细齿铣刀先加工衬套的外径,再用镗刀加工内径。陈婉儿调配了新的冷却液——50%乙醇加50%水,还加了少量甘油,既能降温,又能减少粘刀。“孙小虎,加工内径的时候,每镗5毫米就退刀一次,清理一下镗刀上的铜屑,避免划伤内壁。”陈婉儿在旁边提醒。

孙小虎按照要求,慢慢加工。当镗刀第一次加工到衬套内径28毫米时,他停下来,用内径百分表测量——28.05毫米,比标准多了0.05毫米。“李师傅,内径大了0.05毫米,怎么办?”孙小虎有些着急。

李铮走过来,看了看百分表的读数,又检查了镗刀的磨损情况:“没事,镗刀有点磨损,咱们换一把新的镗刀,再加工一次,这次进给量调到0.05毫米,慢慢修,肯定能达到标准。”

换了新镗刀,孙小虎调整进给量,小心翼翼地加工。这次每镗2毫米就退刀测量,终于,当百分表显示28.00毫米时,他停下了机床。“成了!内径正好28毫米!”孙小虎兴奋地喊道。李铮拿起衬套,用手摸了摸内壁,光滑得没有一丝划痕,用卡尺测量其他尺寸——外径35毫米,长度60毫米,误差都在0.02毫米以内,完全合格!

“太好了!咱们成功仿制出枪管衬套了!”王铁锤激动地拍了拍手,赶紧把衬套拿到轻机枪上试装——严丝合缝,枪管安装进去后,转动顺畅,没有丝毫卡顿。

接下来是仿制供弹齿轮。这个零件更复杂,齿轮的12个齿不仅要角度精准,齿面还要光滑,不然会影响供弹。李铮先在铜材粗坯上画出齿轮的轮廓,用冲子在每个齿的位置做上标记;孙小虎则在机床上装了专用的分度头——这个分度头是李铮用废旧零件做的,能精准控制齿轮的转动角度,确保每个齿的间距均匀。

加工第一个齿时,孙小虎按照标记,调整分度头,让粗坯转动30度(360度÷12个齿=30度),然后用铣刀铣出齿形。可铣完第一个齿,用角度尺测量,发现齿角只有40度,比标准的45度少了5度。“角度偏了!”孙小虎皱起眉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