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攻克枪管加工难题

暮春的雨水淅淅沥沥下了三天,作坊外的山路泥泞不堪,却挡不住作坊里的热气——三挺轻机枪的机匣、供弹机构都已用仿制零件修好,唯独缺了关键的枪管。李铮手里攥着最后一根缴获的枪管,反复摩挲着内壁的膛线,眉头拧成了疙瘩:“前线催了三次,说轻机枪不够用,可咱们手里的枪管只剩这一根,再想修机枪,没枪管就是空谈。”

王铁锤凑过来,看着枪管上的膛线,叹了口气:“枪管这东西太金贵,不仅要钢材好,还得有膛线,咱们自己炼的粗钢太脆,之前试做过一次,刚钻完孔就裂了,更别说刻膛线了。”

孙小虎也记得那次失败——两个月前,他们用冶炼的粗钢做了根枪管坯料,王铁锤锻造时就发现钢材里有细小的气泡,可还是抱着试试的心态送到机床加工。孙小虎用镗刀钻枪管内孔时,刚钻到一半,坯料就“咔嚓”一声裂了,锋利的钢片还划伤了他的手背。“当时那钢太脆了,像晒干的泥巴,一点韧性都没有。”孙小虎摸了摸手背上的疤痕,语气里满是无奈。

“不能再等了,必须攻克枪管加工的难题!”李铮把缴获的枪管放在工作台上,拆解成零件,“咱们分三步走:第一步,改进钢材质量,解决脆的问题;第二步,攻克枪管内孔加工,保证孔径均匀、内壁光滑;第三步,研究膛线加工方法,让子弹飞行更稳定。”

第一步改进钢材,王铁锤主动承担。他回忆起在铁匠铺时,师傅说过“百炼出精钢”,决定用反复锻造的方法去除钢材里的气泡和杂质。每天天不亮,他就守在冶炼炉旁,把炼好的粗钢锭放进炉里重新加热,烧到通红后拿出来用大锤反复敲打——每块钢锭要敲打至少五十次,直到表面看不到气泡,纹理变得均匀。

“二牛,你来帮我抡大锤!”王铁锤喊来学徒二牛,自己则用小锤引导落点。二牛力气大,抡起三十斤的大锤,每一下都砸得钢锭火花四溅。一天下来,两人的胳膊都肿得抬不起来,却只锻造出三块合格的钢锭。“这样太慢了,一天才三块,啥时候才能凑够做枪管的料?”二牛揉着胳膊,有些泄气。

王铁锤却没放弃,他琢磨着改进锻造方法:在钢锭中间钻个小孔,锻造时让空气从孔里跑出来,减少气泡;还调整了炉温,把之前的1300℃降到1250℃,让钢材加热更均匀。改进后,每天能锻造出十块合格的钢锭,钢材的韧性也明显提升——用锤子敲打,钢锭能弯曲而不裂,比之前的粗钢好了太多。

第二步加工枪管内孔,考验的是机床精度。孙小虎把锻造好的钢锭固定在专用夹具上,用加长的镗刀钻内孔——枪管内孔直径需要精准到7.92毫米(适配轻机枪子弹),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刚开始,镗刀刚接触钢锭就会跑偏,内孔总是一边粗一边细。

“得给镗刀加个导向套!”李铮看着跑偏的镗刀,突然想到办法。他用黄铜做了个圆柱形的导向套,套在镗刀上,让镗刀只能沿着导向套的方向前进,不会跑偏。孙小虎装上导向套再试,镗刀果然稳了很多,内孔的误差缩小到了0.03毫米。可离0.01毫米的标准还有差距。

“再调整机床转速!”李铮盯着机床的转速表,“之前是每分钟25转,降到20转,进给量调到0.05毫米,慢慢钻,保证内孔光滑。”孙小虎按照要求调整,镗刀缓慢地钻进钢锭,铜屑呈均匀的螺旋状掉落,内孔内壁光滑得能映出人影。加工完成后,用内径百分表测量——7.92毫米,误差0.008毫米,完全合格!

最难得是第三步加工膛线。膛线是枪管内壁的螺旋槽,能让子弹旋转飞行,提高精度和射程。李铮拿着缴获的枪管,用放大镜观察膛线——有六条螺旋槽,螺距240毫米,槽深0.15毫米。“咱们没有专用的膛线机,只能用土办法。”他找来一根硬度高的钨钢条,在上面磨出和膛线槽匹配的凸起,做成简易的膛线刀。

孙小虎把加工好内孔的枪管固定在机床的分度头上,分度头能带动枪管均匀旋转。他将膛线刀对准枪管内孔,调整好深度,启动机床——枪管慢慢旋转,膛线刀沿着枪管长度方向缓慢移动,在管壁上刻出螺旋槽。可刚刻完第一条槽,就发现槽深不均匀,有的地方0.12毫米,有的地方0.18毫米。

“是进给速度不稳定!”李铮立刻分析出原因,他在机床刀架上装了个配重块,让刀架移动时更平稳;还让孙小虎每移动50毫米就停下来测量一次槽深,及时调整。第二次尝试,孙小虎全神贯注,左手控制分度头旋转速度,右手调整刀架进给,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当六条膛线全部刻完,用专用量具测量——槽深0.15毫米,螺距240毫米,误差都在0.005毫米以内!

“成了!咱们做出有膛线的枪管了!”孙小虎激动地把枪管举起来,雨水透过天窗洒在枪管上,膛线的螺旋纹路清晰可见。王铁锤赶紧接过枪管,用手摸了摸膛线,又用锤子轻轻敲了敲枪管——声音清脆,没有杂音,钢材韧性十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