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沪上婚讯 东北暖意

何静是被巷口生煎店的香气勾醒的。35岁的第一个清晨,阳光透过爬墙虎的缝隙,在被子上织出细碎的金纹,枕边手机震了两下,是刘知非发来的:“楼下张叔的早点摊出新豆浆了,加了红枣,给你带一份?”

她揉着眼睛坐起身,指尖摸到床头柜上的钛合金书签——那枚刻着“共晶点,遇见你”的银杏叶,边缘被她摩挲得愈发温润。窗外传来父亲何一铭打太极的轻响,母亲朱雀在厨房哼着小调,煎蛋的滋滋声混着豆浆的甜香,把老房子的烟火气填得满满当当。这日子,安稳得像她刚打磨好的素圈银镯,没有毛刺,只有妥帖的暖意。

“醒啦?小刘说十分钟到。”朱雀端着盘子走进来,盘子里摆着煎得金黄的鸡蛋,“你爸今早去菜场,特意给你买了土鸡蛋,说你最近赶工累着了。”何静刚穿好衣服,门铃就响了,开门见刘知非拎着豆浆油条站在门口,身上还带着清晨的凉气,头发却梳得整整齐齐,浅灰衬衫的袖口扣得一丝不苟。

“叔,阿姨早。”他笑着把早点递过来,眼睛却不自觉地往何静身上瞟——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针织衫,配着深色长裤,简单利落,却比平时多了几分温婉。何一铭放下太极剑,拉着刘知非坐:“小刘,昨天跟你说的事,你考虑得怎么样?”

何静心里咯噔一下,知道父亲要提结婚的事。自从去年读书会定情,刘知非几乎每周都来家里吃饭,有时帮何一铭修修小家电,有时陪朱雀去菜场拎菜,老两口早就把他当半个儿子。前几天何一铭生日,酒过三巡,老爷子拉着刘知非的手说:“小刘,我家小静年纪不小了,你要是真心对她,就早点把事定下来,我和她妈也放心。”

刘知非放下豆浆杯,坐直了身子,眼神认真得像在实验室做实验:“叔,阿姨,我早就想好了。我跟静静商量过,今年秋天就办婚礼。”他转头看向何静,嘴角扬着笑,“就是不知道静静想办什么样的,我都听她的。”

何静脸颊发烫,赶紧低头喝豆浆。朱雀笑得眼睛都眯了:“办中式!咱们老何家是上海本地人,规矩得有。穿凤冠霞帔,拜天地,敬茶,一样都不能少。”何一铭也点头:“对,中式好,热闹,也喜庆。小刘是东北人,你们那边是不是也有啥讲究?”

刘知非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我家在东北小县城,规矩没这么多,就是得请家里长辈来。我爸妈早就盼着我结婚,要是知道办中式婚礼,肯定高兴。”他顿了顿,又说,“静静是上海姑娘,我听她的,她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来。”

饭后,两人坐在工作室里商量婚礼细节。何静拿出纸笔,一边画一边说:“我想在院子里搭个红绸棚,挂灯笼,用我打的铜铃当装饰。请柬就用宣纸写,封面刻个‘囍’字,用烫金工艺,显得喜庆。”刘知非凑过去看她画的草图,手指点在铜铃的位置:“铜铃我帮你做,用黄铜熔铸,声音更清亮。我还能在铃身上刻点花纹,比如缠枝莲,寓意好。”

“你还会做铜铃?”何静有点惊讶。刘知非笑了:“以前在老家,我爸教我做过铁器,熔铜差不多。再说,给你做婚礼装饰,肯定得我亲手来。”他拿起桌上的高熵合金试样,“对了,婚戒我想好了,不用买现成的,我用钛合金和银做一对,钛合金坚韧,银温柔,正好配我们俩。”

何静心里暖暖的,靠在他肩上:“你怎么什么都会?”刘知非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因为长期打金,指腹有层薄茧,却很温暖:“不是我会,是我想给你最好的。我从东北来上海,一个人打拼这么多年,从来没觉得这里是家,直到遇见你。静静,我想给你一个像样的家,一个有仪式感的婚礼,让你爸妈放心,也让我爸妈知道,他们儿子在上海,过得很好。”

商量完婚礼,刘知非要回公司上班。他在上海一家外企做金属材料工程师,负责汽车合金零部件的研发,工作不算轻松,但每次加班回来,都会绕到何静的工作室,看看她有没有收工。何静送他到楼下,看着他骑上电动车,忽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他穿着衬衫,拿着《金属的记忆》,温文尔雅的样子,谁能想到他是从东北小县城出来的,小时候跟着父亲打铁,手上也有过不少伤疤。

下午,何静接到婆婆的电话。刘知非的母亲是东北人,说话爽朗,声音洪亮:“静静啊,婚礼的事就麻烦你多操心,小刘那孩子粗线条,不懂这些。我和你爸准备下个月来上海,给你们带点东北的特产,还有我给你做的棉袄,冬天穿暖和。”何静笑着应着,心里暖暖的——以前总怕婆媳关系不好,现在看来,婆婆是个实在人。

挂了电话,她开始设计婚礼用的铜铃。她画了好几个草图,有圆形的,有菱形的,最后选了心形,铃身上刻缠枝莲,铃舌用银做,这样声音更清脆。她拿出黄铜块,开始熔铸,焊枪的火光照在她脸上,映得眼睛亮晶晶的。她想起刘知非说的,要给她一个有仪式感的婚礼,忽然觉得,这场婚礼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上海的细腻,东北的豪爽,就像铜和银,熔在一起,能生出最温润的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