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金火,晚灶灯温
何静是被窗台上铜铃的轻响闹醒的。不是工作室那些婚礼用的大铜铃,是刘知非昨天刚给她焊的小铜铃——用黄铜边角料熔了个小元宝形状,铃舌串着细银线,挂在卧室窗台,风一吹就发出细碎的“叮铃”声,像他每次下班回家时轻手轻脚开门的动静。
她翻了个身,身边的位置已经凉了。伸手摸过手机,早上六点半,屏幕上有刘知非半小时前发的消息:“煎饺在锅里温着,豆浆加了糖,我先去公司打卡,晚上带你去吃你爱吃的生煎。”末尾跟着个举着勺子的小表情,是他新学的,说以后发消息都要加,显得“有生活气息”。
何静笑着坐起身,套上刘知非的灰色针织衫——衣服太长,盖过膝盖,领口还留着他身上淡淡的雪松味。走到厨房,平底锅还温着,六个煎饺煎得金黄,边缘焦脆,是她爱吃的白菜猪肉馅;保温杯里的豆浆还热乎,喝一口,甜得正好。这是刘知非每天早上的固定流程:五点半起床,给她做早饭,六点半出门赶地铁,说是“早高峰太挤,得给老婆抢个座位”。
吃完早饭,何静踩着拖鞋去工作室。老房子的楼梯吱呀作响,她扶着扶手往下走,路过张阿姨家门口,门“吱呀”开了条缝,张阿姨探出头笑:“静静,小刘又给你做早饭啦?我今早看见他拎着保温桶走的,啧啧,现在年轻人这么细心的可不多见。”何静脸一热,笑着点头:“阿姨早,您也去买菜啊?”“是啊,给你叔买俩包子,”张阿姨凑过来,压低声音,“昨晚听见小刘给你唱东北歌了,真甜。”
工作室的门一推开,熟悉的松香和蜂蜡味扑面而来。工作台上摆着她昨天没做完的银镯,是给李奶奶的孙媳妇做的陪嫁,要刻上“囍”字和缠枝莲纹。何静戴上细棉手套,拿起刻刀,刚要下刀,手机响了,是刘知非发来的视频通话。
“老婆,看我给你带的东西。”镜头里,刘知非举着个小盒子,背景是公司的茶水间,“昨天路过文创店,看见这个小铜锤,跟你工作室的那把很像,就是小了点,给你当摆件。”他把盒子打开,里面是个巴掌大的黄铜小锤,锤柄缠着红绳,“店员说这叫‘称心锤’,寓意干活称心如意。”
何静看着屏幕里的他,穿着浅蓝色的工服,头发有点乱,大概是早上赶地铁时被风吹的,却笑得眼睛都眯了。“谢谢老公,我很喜欢。”她把镜头转向工作台上的银镯,“你看,我今天开始刻‘囍’字了,等刻完给你看看。”“好,”刘知非点头,语气里满是骄傲,“我老婆刻的字最好看。对了,中午别太累,记得吃午饭,我给你点了外卖,生煎包,你爱吃的那家。”
挂了视频,何静心里暖暖的,拿起刻刀继续干活。银镯在手里转着,刻刀划过银面,留下细细的纹路,像她和刘知非的日子,平淡却满是细节。她想起刚结婚时,刘知非说要在单位附近租房,她还担心他来回跑太累——他公司在经济开发区,离她家有四十分钟地铁,可他却说:“你工作室在家,不能搬;我上班方便,租房就行,每天回家能看见你,累点也值。”
中午,外卖准时送到,是她爱吃的生煎包,还加了份绿豆汤。何静一边吃,一边给刘知非发消息:“生煎很好吃,绿豆汤也甜,谢谢老公。”很快,刘知非回复了:“好吃就多吃点,下午别干活太晚,我下班早点回去,给你做东北乱炖。”
下午,何静接到个新订单,客户想要一对情侣对戒,用钛合金和银做,要刻上彼此的名字缩写。她立刻想到刘知非,给他发消息:“老公,客户要钛合金银对戒,你下班能不能帮我带点钛合金边角料?”“没问题,”刘知非回复得很快,“我抽屉里有几块,正好给你用,下班给你带回去。”
傍晚六点,刘知非准时到家。他拎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钛合金边角料,还有从东北老家寄来的酸菜和粉条。“老婆,我回来啦!”他换了鞋,把袋子递给她,就直奔厨房,“我先把乱炖炖上,酸菜得炒香,粉条要泡软,这样才好吃。”
何静跟在他身后,看着他系上围裙,熟练地洗菜、切菜。他的围裙是她给做的,用蓝色的棉布,上面绣着个小铜锤,还有一行小字:“刘师傅的厨房”。“老公,你今天上班累不累?”她从身后抱住他,脸贴在他背上,能感觉到他结实的肩膀。“不累,”刘知非转过身,揉了揉她的头发,“今天实验很顺利,提前下班了。对了,我给你带的小铜锤,放哪了?我看看你摆在哪。”
“在工作室呢,我给它配了个底座,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何静拉着他的手,去工作室看小铜锤。工作台的角落里,小铜锤摆在紫檀木底座上,旁边放着他送的钛合金书签,还有婚礼时的铜铃,整整齐齐,像个小小的“爱情纪念馆”。“真好看,”刘知非笑着说,“以后我每次给你带小物件,都放这儿,摆满整个架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