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炮顺着药苗指引的方向往药道创新坊走时,验药箱里的《药道创新录》正随着步伐轻晃。封面是用防水帆布装订的,边角用合金包边,内页贴着传统药道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案例:用光谱仪分析药材成分的图谱、超临界萃取技术保留药效的实验数据、AI 辅助辨证的诊疗记录…… 每个案例旁都标注着 “创新点”“传统依据”“临床效果”,最珍贵的是夹在书中的 “创新铜尺”,尺面刻着 “守正出新” 四字,尺身因常年测量药材样本已磨得光滑,此刻在创新坊的消毒水味里泛着理性的光。
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一片用现代冻干技术保存的人参切片共鸣,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淡蓝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发布会掌声 —— 那是概念炒作的虚假喝彩。两人刚推开刻着 “守正创新” 的玻璃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眉头紧锁:原本摆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如今被改成了 “新品发布厅”,台上的 “科研人员” 举着普通的枸杞粉宣称 “量子枸杞,抗癌抗衰老”,台下的托儿们疯狂鼓掌,而角落里的 “传统技艺改良室”(用科技优化炮制工艺的工坊)被改成了 “包装设计部”,桌上堆着印着 “纳米”“基因” 等字样的包装盒,旁边的 “创新守则” 木牌被踩在脚下,牌上的 “源于传统,归于实效” 字样沾着彩带碎屑。
“爷爷你看,他们把真创新变成吹牛皮了!” 小家伙指着最显眼的 “高科技展品台”,玻璃罩里的 “太空育种灵芝” 其实是普通灵芝喷了金粉,旁边的 “分子级中药饮片” 标签下,摆着的竟是用粉碎机打碎的当归末,“这哪是创新,是诈骗啊!” 创新坊中央的 “临床验证区”(测试新药效果的观察室)被换成了 “投资洽谈区”,穿西装的 “项目经理” 正给投资人看伪造的 “实验数据”,墙上的 “创新成果转化榜”(记录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成功案例)被改成了 “融资进度表”,表格里的 “A 轮融资五千万” 后面画着个夸张的感叹号。更刺眼的是宣传册上的字:“药道新革命,科技造神药 —— 纳米萃取,基因改良,疗效翻百倍”。
黄三炮走到被闲置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前,伸手擦去仪器上的灰尘 —— 屏幕里还保留着上次检测的数据:野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为 0.38%,人工种植的为 0.21%,数据旁标注着 “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他从验药箱取出两份样本,一份是用古法炮制的熟地黄,一份是经现代低温烘焙技术改良的熟地黄:“这叫‘技术优化’,” 他将样本放进检测仪,“新技术能减少有效成分流失,保留率比古法提高 15%,但前提是得尊重药材本性,哪能用概念包装?” 说话间他已调出检测结果:“你们看这图谱,改良后的熟地黄苷类成分更稳定,那些吹‘量子药效’的哪有这数据支撑?”
创新坊老板创伯穿着印着 “科技药神” 的白大褂走来,手里拿着份 “纳米中药可行性报告”,里面的实验数据全是编造的。他踢了踢旁边的传统药碾:“黄师傅别守着老古董了,现在谁还看检测报告?我这概念炒作能让产品卖断货,一盒‘量子枸杞’的利润够你买十台检测仪!” 他指了指电子屏上的销售额,“看见没?这月卖了八百万,够你做十年实验!”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 “太空育种灵芝” 的展台前一放。老鳖似乎嫌金粉的气味刺鼻,猛地对着灵芝喷出股清水,金色涂层立刻脱落,露出下面普通灵芝的褐色菌盖,菌褶里还卡着点没清理干净的培养基,“这是假货!” 小家伙举着摄像机绕场一周,镜头里拍到包装上的 “食品级” 字样,“爷爷说真创新得看实效,像这样 ——” 他拿起黄三炮检测的熟地黄样本,展示着前后的成分对比图,引来几个真科研人员的点头。
新出现的老药学家研伯背着个藤编实验篮走来,篮子里装着创新的工具:便携式测药仪、传统炮制与现代工艺对比样本、记录实验过程的笔记本,还有一本泛黄的《药道现代研究》。老人翻开研究,里面贴着 1972 年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实验记录:“这是真正的药道创新,” 他指着记录上的失败次数,“用乙醚低温萃取是创新,但灵感来自《肘后备急方》的‘青蒿一握,水二升渍’,哪能凭空捏造概念?” 他从篮底摸出块 “创新纪念章”,“这是表彰用膜分离技术提纯丹参酮的团队,人家用了五年才通过临床验证。”
创伯被说急了,从电脑里调出 “概念生成系统”,屏幕上立刻生成 “等离子中药”“暗物质针灸” 等新名词:“看好了!这系统能自动组合科技词汇,生成让老百姓听不懂的概念,比你慢慢做实验高效多了!” 他点击 “生成广告语”,系统立刻弹出 “喝了量子中药,百病不侵活到九十九”,“等会儿对比下,看你土法创新和我这‘概念营销’有啥不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