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4章:举报信里的“重磅炸炸弹”:陆远与女企业家的“不正当关系”!
江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信访举报中心。
下午两点半,阳光正好,却被厚重的百叶窗切割成一条条,懒洋洋地洒在陈旧的办公桌上,照出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老张头是这里的“邮件分拣大师”,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二十年,经手的举报信没有十万封,也有八万封。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凭手感和重量,就能大致判断出一封信的分量。
大部分信件,都轻飘飘的,里面装着的,多是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或是捕风捉影的个人恩怨。老张头会熟练地盖上“常规处理”的戳,将它们归入相应的筐里。
但今天,他从一堆邮件中,拿起了一个厚实的牛皮纸信封,眉头不易察明地皱了一下。
信封上没有寄件人地址,只用打印体写着收件地址:江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字迹工整,却透着一股冰冷的机械感。
信很厚,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像只装着纸。
老张头用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划开封口,倒出来的东西让他愣了愣。除了厚厚一叠A4纸,还有一个用气泡膜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东西。
他拆开气泡膜,是一个U盘。
举报信附带U盘,这并不罕见,但通常都意味着更复杂、更严重的案情。他不敢怠慢,将信和U盘一起,放进了一个红色的文件夹里,盖上“加急要件”的戳,亲自送往了二楼的案件审理室。
案件审理二室的副主任李建国,正端着泡了枸杞的保温杯,处理着手头的积案。看到老张头送来的红色文件夹,他放下杯子,接了过来。
“又是匿名举报?”李建国随口问了一句,语气里带着几分司空见惯的疲惫。
“附了U盘,您多留心。”老张头提醒了一句,便转身出去了。
李建国点点头,打开了文件夹。他先拿起那叠厚厚的打印纸,目光快速地扫过。
开头的几页,罗列的都是些“罪名”,诸如“好大喜功,为了个人政绩,在东林区大搞面子工程”、“滥用职权,违规发行城市债券,埋下巨大金融风险”、“排挤同僚,在市委常委会上公然顶撞上级,破坏班子团结”……
李建国看得有些意兴阑珊。这些帽子太大,太空泛,几乎可以扣在任何一个想做事的改革派干部头上。他正想把材料放到一边,等有空再细看,目光却被一个加粗的标题死死吸住。
**“关于陆远同志与红棉资本控制人苏红棉长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并进行权色、权钱交易的实名举报(迫于压力匿名)”**
李建国的后背瞬间绷直,睡意全无。
陆远!
这个名字在省纪委系统里,并不陌生。他是一个传奇,一个从基层迅速崛起的政治明星,一个被省委领导多次点名表扬的年轻干部典范。更重要的是,他刚刚晋升省委常委、星海市委书记,是全省最年轻的副省级干部。
举报一个这样的人物,尤其涉及男女关系和经济问题,这已经不是普通的信访案件,而是一场政治地震。
他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一页一页地往下翻。
材料写得极其“详实”,逻辑链条惊人地“完整”。
首先是照片。十几张高清彩色照片,全都是陆远和苏红棉的“合影”。有的在晚宴上,两人“深情对视”,酒杯轻碰;有的在项目工地上,两人“并肩而立”,“亲密交谈”。所有的照片都经过了精心的裁剪,剔除了周围所有无关人等,再配上暧昧的光影效果和角度,营造出一种旁若无人的亲昵感。
李建国是老纪检了,一眼就看出这些照片有后期处理的痕迹。但这种处理很高明,不是拙劣的拼接,而是通过裁剪和调色,进行心理暗示。对于不了解内情的人来说,这些照片的说服力极强。
接着是“通话录音”的文字整理稿。
内容不堪入目。对话的双方,“陆远”和“苏红棉”,言语轻佻露骨,谈论的不仅有男女私情,更夹杂着大量关于项目合作、利益输送的“枕边密语”。其中一段,“陆远”向“苏红棉”抱怨常鸿碍手碍脚,苏红棉则“柔声”安慰,并表示“下次去香港,给你带那块你看上的表”。
如果说照片还可以解释为捕风捉影,那这份录音稿,简直就是实锤。
最致命的,是那份“银行流水”。
材料提供了一家海外信托公司的账户信息,显示在过去两年里,有数笔总额高达上千万美金的资金,从这个账户,转入了一个在加拿大注册的离岸公司。而材料“指证”,这家离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陆远的一位远房表姐。材料后面,甚至附上了这位表姐的护照复印件和公司注册文件。
一条完整的利益输送链条,从苏红棉的海外资本,到陆远的海外亲属,清晰得令人发指。
李建国看得手心冒汗。他知道,这份材料里的任何一条,只要被证实,都足以让陆远的政治生命瞬间终结,甚至锒铛入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