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东林区的“绿色GDP”模式,成为全市样板!

第199章:东林区的“绿色GDP”模式,成为全市样板!

金海区的天是灰蒙蒙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焦糊味,像是烧坏了的电路板,也像是烧尽了的野心。

而在星海市的另一端,东林区的天,蓝得像水洗过的宝石。

清晨的阳光穿过新栽的香樟树叶,在“东林上河图”老街区的青石板路上,洒下细碎而温暖的光斑。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私搭乱建的城中村,如今,修葺一新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墙角的苔藓和新漆的木窗相映成趣。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穿着白色的练功服,正在临河的小广场上打着太极拳,一招一式,舒缓而沉稳。他身后的店铺里,年轻的店主正将一屉刚出笼的蟹黄汤包小心翼翼地端出来,热气氤氲,香气四溢。

不远处,几个背着画板的美院学生,正对着一座被改造成咖啡馆的老水塔写生。河水清澈,几尾锦鲤在水草间悠闲地游弋,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整座城市有名的“龙须沟”。

建设局长李刚陪着几位市规划院的专家,漫步在老街上,脸上的表情,骄傲得像是在炫耀自己刚考上清华的儿子。

“各位专家请看,这就是我们陆书记提出的‘城市织补’理念的实践成果。”李刚指着一条条嵌入墙体的、包裹着仿古木纹的管线,“我们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在保留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把水、电、气、网络,这些现代生活的‘里子’,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地织补进去。”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老专家扶了扶眼镜,蹲下身,仔细看着地面上用瓦片拼接的排水暗渠,又抬头看了看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良久,才站起身,发出一声感慨:“大手笔,真是大手笔。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旧城改造了,这是在为城市留住根,留住记忆啊。”

李刚听得心花怒放,嘴上却谦虚道:“都是陆书记高瞻远瞩,我们就是跑跑腿,出出汗。”

他心里清楚,当初陆远提出这个方案时,他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觉得这是花哨的空谈,远不如推倒重建来得省事、来得有“政绩”。现在看来,自己那点眼光,简直就是井底之蛙。

就在这时,几辆黑色的奥迪A6在街口缓缓停下。车门打开,市委书记周怀安陪着一位神情严肃、头发花白的领导,从车上走了下来。

李刚心里一咯噔,赶紧迎了上去。

是中Y环保督察组的副组长老马。

“周书记,马副组长。”李刚紧张地打着招呼。

周怀安点点头,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介绍道:“老马,这位是东林区建设局的李刚同志,‘城市织补’工程的具体负责人。”

老马的目光并没有在李刚身上过多停留,而是被眼前这片活色生香的老街区吸引了。他的眼神扫过清澈的河水,扫过悠闲的居民,扫过那些保留着岁月痕迹又焕发着新生机的老建筑。

“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子?”老马突然开口问。

李刚定了定神,老老实实地回答:“报告副组长,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全市挂了号的棚户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下雨天一脚踩下去,半天拔不出来。”

老马的脚步停在河边,看着水里游动的鱼,沉默了片刻。

“钱从哪儿来?”他又问。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所有人都知道,旧城改造是天下第一大难题,难就难在一个“钱”字上。

“我们……我们发行了全国第一支城市更新专项债券。”李刚挺起胸膛,这句话他说得底气十足。

“哦?”老马终于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着李刚,“我听说过这事,陆远搞的。债券好发,项目怎么盈利?怎么保证还本付息?靠卖地吗?”

“不!”李刚立刻摇头,“陆书记说了,卖地是杀鸡取卵。我们把整个街区打包成一个文旅项目,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营。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和风貌保护,企业负责商业开发和业态升级。您看,”他指着不远处一家挂着“苏绣体验馆”牌子的店铺,“这家店的老板,以前就在街边摆个小摊,现在不仅有了体面的铺子,还和旅游公司签了约,带着游客体验非遗文化,收入翻了好几番。我们用未来持续的税收和经营性收入,来偿还债券本息。陆书记管这个叫……叫‘自我造血’。”

老马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从严肃慢慢转为了审视,最后化为一丝赞许。

他没有再问,只是迈开步子,自己走进了老街深处。他走进一家茶馆,和喝茶的老人聊了几句;他走进一家文创店,拿起一个用旧瓦片做成的笔筒看了半天;他甚至走到那位卖汤包的店主面前,自掏腰包买了一笼汤包,站在街边,慢慢地吃着。

周怀安和一众市、区领导就这么跟在后面,没人敢说话。

所有人都明白,这位见惯了各种污染现场和虚假报告的“钦差”,正在用他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丈量这片土地的真实温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官场影帝:我靠演技平步青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