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风裹着初冬的寒气,贴着实验中学高三(1)班的窗户呼啸而过,却吹不散教室里的燥热。讲台上堆着半人高的试卷,边缘已经被无数双手翻得发卷;课桌上,翻开的错题本、摊平的复习资料和没盖盖子的笔,挤得连放一杯热牛奶的地方都没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偶尔夹杂着翻书的“哗啦”声,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第一轮复习的“题海战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把所有人都卷进了这场关于梦想的较量里。
林溪盯着历史练习册上那道“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的综合题,笔尖悬在半空足足有三分钟,白纸黑字的题目像在跟她作对。明明昨天晚上刚对着江翊整理的时间轴,把“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的区别背得滚瓜烂熟,可现在看着题目里“从改革背景、核心措施、历史影响三方面分析差异”的要求,脑子却突然一片空白,连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差点记混。
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把练习册往桌角一推,目光落在堆成小山的试卷上——语文的文言文阅读、数学的函数大题、地理的气候类型图,每一张都等着她去“攻克”。一股委屈突然涌上来,鼻子酸酸的,她赶紧低下头,用胳膊肘蹭了蹭眼角,怕被旁边的人看到。
“又卡壳了?”江翊的声音轻轻响起,带着恰到好处的温柔,没有丝毫催促。他把自己的历史错题本轻轻推到林溪面前,指尖指着其中一道用红笔圈起来的题目,“你看,这道题和你刚才做的题型几乎一样,我总结了个答题模板,你先看看。”
林溪抬头,看到错题本上熟悉的字迹——江翊用不同颜色的笔把答题思路拆解得清清楚楚:红色是得分关键词,比如“洋务运动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蓝色是易错点,旁边还画了个小叉,备注“注意:明治维新的‘废藩置县’是政治改革,不要和经济措施‘殖产兴业’弄混”;黑色则是延伸知识点,比如“两者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
最贴心的是,他还在页边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思维导图,把“背景、措施、影响”三个维度用箭头连起来,一目了然。林溪看着那些工整的字迹,心里像被热牛奶暖过一样,刚才的烦躁和委屈,悄悄消散了大半。
“谢谢,”她拿起笔,指尖划过错题本上的红色关键词,“我总觉得自己背了知识点,却像揣着一堆零散的珠子,不知道怎么串成串,一遇到综合题就慌。”
“正常,”江翊笑了笑,从书包里拿出一个保温杯,倒了一杯热牛奶递给她,“一轮复习本来就是‘刷题找漏洞’的过程。我刚开始做地理的‘洋流对气候影响’题时,也总把‘秘鲁寒流’和‘本格拉寒流’搞混,后来每天刷五道题,把错题里的地图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慢慢就记住了。”
他顿了顿,看着林溪依旧紧绷的侧脸,又补充道:“别着急,咱们一道题一道题磨,总会有进步的。你昨天背时间轴的时候,不是还说‘原来近代史这么有逻辑’吗?做题也是一样,多练几道就有感觉了。”
林溪接过热牛奶,指尖传来保温杯的温度,她抿了一口,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踏实了不少。她按照江翊的答题模板,重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先写下“背景:洋务运动——清政府被动改革;明治维新——倒幕运动后主动改革”,再慢慢往下梳理,虽然还是有些磕磕绊绊,但至少不再像刚才那样无从下手。
“完了完了!我要疯了!”旁边的陆知行突然哀嚎一声,把地理练习册往桌上一摔,引来前排同学的回头张望。他指着那道“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延伸至赤道附近的原因”题,苦着脸说:“这道题我都错第三遍了!明明记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可刚才写答案的时候,脑子一抽,居然写成‘巴西暖流增温增湿’,我这脑子是不是被冻傻了?”
林溪和江翊被他夸张的样子逗笑了,教室里紧绷的氛围也松了些。江翊拿起陆知行的练习册,指着题目里的地图说:“你看,这道题的关键是‘定位’——南美洲西海岸是寒流,东海岸才是暖流,你每次都搞反,是因为没把地图和知识点绑在一起。”
他说着,从笔袋里拿出一支铅笔,在草稿纸上快速画了个简易的南美洲轮廓:“你在地图上标上‘秘鲁寒流’的位置,旁边写‘降温减湿→沙漠气候延伸’,再标上‘巴西暖流’的位置,写‘增温增湿→热带雨林气候’,下次做题前先看一眼,肯定不会记错。”
陆知行赶紧拿出自己的错题本,照着江翊的样子画地图,嘴里还念念有词:“西海岸寒流,东海岸暖流,降温减湿,增温增湿……这次再记错,我就罚自己抄十遍洋流分布图!”他一边说,一边在错题本上画了个大大的“警告”符号,逗得林溪忍不住笑出了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