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风带着初冬的凉意,吹得教室窗外的梧桐树叶子沙沙作响。第三次模考成绩公布前,林溪的手指一直在历史笔记本的边角上摩挲——自从第二次模考只进步四名后,她和“补差小组”就把复习重点放在了“抓细节、补漏洞”上,现在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
班主任抱着成绩单走进教室时,林溪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她下意识地看向江翊,对方正好也朝她看过来,眼神里带着鼓励,轻轻点了点头。陆知行和苏晓晓也凑了过来,三人的肩膀轻轻挨着,像在互相传递勇气。
“这次咱们班的文科综合成绩整体进步很大,尤其是几个同学,一直在稳步提升。”班主任清了清嗓子,开始念名次,“江翊,年级第五;陆知行,年级第四十六;苏晓晓,年级第五十三……”
听到陆知行和苏晓晓的名次,林溪忍不住小声欢呼——陆知行比上次进步了十四名,苏晓晓进步了十七名,都是不小的突破!陆知行更是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苏晓晓也偷偷比了个“耶”的手势。
“林溪,年级第二十六名。”
当班主任念出这个名次时,林溪先是愣了两秒,随即反应过来——第二十六名!不仅回到了前三十,还比上次的第二十八名又进步了两名!虽然进步幅度不大,但这是她连续第三次模考稳步前进,从第一次的第七十七名,到第二次的第二十八名,再到这次的第二十六名,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太好了!林溪!”苏晓晓一把抱住她,声音里满是激动,“你终于回到前三十了!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陆知行也拍了拍她的肩膀,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我说什么来着?咱们‘补差小组’就是厉害!你看,你进步,我进步,晓晓也进步,下次咱们肯定能一起冲进前五十!”
林溪看着身边兴奋的伙伴,心里暖暖的。她想起这一个月的努力——每天早读不仅背历史时间线,还会额外记一个细节知识点(比如“洋务运动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午休时和江翊一起分析历史大题的答题细节,确保每个得分点都不遗漏;晚上在家刷政治选择题时,会把易混的“权利与义务”概念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书桌前反复看。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终于汇聚成了名次的进步。
江翊走过来,手里拿着自己的成绩单,笑着说:“恭喜你,回到前三十了。我就说,只要你坚持下去,肯定能稳步进步。”
“谢谢你,江翊。”林溪认真地说,“如果不是你帮我分析错题,制定复习计划,我肯定不会进步这么快。还有知行和晓晓,每次我想偷懒的时候,你们都在身边鼓励我。”
“不用谢!”陆知行立刻摆摆手,“咱们是‘补差小组’,本来就该互相帮助。对了,为了庆祝咱们三个都进步,周末我请大家喝可乐!”
“好啊!”苏晓晓举双手赞成,“顺便咱们还能在图书馆一起复盘这次的模考错题,为下次模考做准备。”
当天午休,“补差小组”的四人又聚集在教室后排,开始复盘这次的模考成绩。江翊把四人的错题都整理了出来,放在桌上一一分析:
“林溪,你这次历史只扣了两分,都是细节题(比如‘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漏答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下次答题前先在草稿纸上列个提纲,确保不遗漏;知行,你地理进步很大,只错了一道综合题,主要是答题逻辑不清晰,下次按照‘现象 原因 影响’的结构来答;晓晓,你政治选择题只错了一道,进步特别大,不过历史大题的答题语言还可以再规范一点,下次我帮你整理答题模板。”
林溪拿出自己的历史试卷,指着那道扣了分的细节题说:“我当时以为‘提倡民主科学’就够了,忘了还有‘新道德’这一点,下次我一定把每个事件的主要内容都列全。”
苏晓晓也点头:“我历史大题总是说得太口语化,比如把‘促进思想解放’说成‘让大家的想法更开放’,下次我会注意用书面语。”
陆知行则拿出地理试卷,挠了挠头:“那道综合题问‘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我只答了‘秘鲁寒流’,忘了说‘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盐类’,下次我一定按照江翊说的‘结构’来答。”
复盘结束后,四人又制定了新的复习计划——林溪重点补历史事件的“细节内容”,陆知行主攻地理综合题的“答题逻辑”,苏晓晓强化历史大题的“书面语言”,江翊则帮大家整理各科的答题模板,确保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复习方向。
接下来的日子,“补差小组”的复习更加有条不紊。
林溪每天早读都会抽出十五分钟,背诵历史事件的细节内容,还把这些内容整理成“问答卡”(比如“问: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政治上裁撤冗官,经济上鼓励实业,文化上废除八股,军事上训练新军”),课间和苏晓晓互相提问,加深记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