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比赛的庆功会结束时,已近晚上八点。冬日的夜晚裹着刺骨的薄凉,路灯在地面投下昏黄的光晕,将行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林溪怀里抱着陆知行送的草莓玩偶,绒毛蹭过指尖,软乎乎的,和苏晓晓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两人还在叽叽喳喳地聊比赛时的细节——聊陆知行唱高音时差点破音的小插曲,聊李萌最后一个和声的惊艳,聊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语气里满是对那份“完美演出”的兴奋。
可没人知道,这份让所有人都称赞的“完美”背后,藏着江翊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心思——从林溪确定当领唱的那天起,他就悄悄对着电脑里的钢琴伴奏,一点一点为她调整了音轨,像在为一朵花悄悄培土、浇水,只盼着它能在舞台上好好绽放。
事情要从两周前的第一次领唱试音说起。那天下午的排练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落在乐谱上,泛着淡淡的金光。王老师打开学校统一发放的原版伴奏音轨,笑着对林溪说:“林溪,你试试领唱部分,我们听听整体效果。”
林溪握着麦克风站到舞台中央,深吸一口气。当钢琴的前奏响起时,她跟着旋律开口,可刚唱到“夜空中最亮的星”的第一个“星”字,就明显感觉到不对劲——原版伴奏的起调比她平时清唱练习的高了半个音,她的声音像被拽着往上提,尾音发虚,还差点破音。
“停一下。”王老师立刻按下暂停键,眉头微微蹙起,走到林溪身边,“林溪,你是不是太紧张了?音准有点飘,尤其是高音部分,气息没稳住,再稳一点就好了。”
林溪攥着乐谱的指尖泛白,脸颊发烫,小声解释:“老师,我……我感觉伴奏的调子有点高,我平时自己练的时候,调子比这个低一点,唱着更舒服。”
“不会啊,这是官方原版伴奏,之前其他班排练用的都是这个版本,音准没问题的。”王老师说着,调出音轨信息给林溪看,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标准C调”,“你看,确实是标准调,可能是你第一次跟伴奏,还没适应,别紧张,我们再试一次,放轻松。”
第二次试唱,林溪特意压低声音,努力去够那个偏高的调子。可唱到副歌“能否听清”时,嗓子还是隐隐发疼,像有细小的针扎着——她上周感冒,咳嗽了好几天,虽然现在感冒好了,嗓子却还没完全恢复,对高音的耐受度比平时差了很多。而且她的音域本就偏中低音,原版C调的高音对她来说,确实有点勉强。
站在低音部后排的江翊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没说话,只是默默看着林溪微微皱眉的样子,手指无意识地在乐谱上划着。排练结束后,同学们陆续收拾东西离开,江翊却特意留在最后,走到王老师身边,语气平静地说:“王老师,您能把原版伴奏的音频文件拷给我吗?我想试试用电脑调一下伴奏的和声层次,看看能不能让低音部的声音更突出一点,和其他声部更融合。”
他没说想帮林溪调整音高,只找了个“优化低音部和声”的借口——他了解林溪的性格,要是知道自己为了她特意调整伴奏,肯定会觉得是“特殊照顾”,反而会有心理压力,影响排练状态。
王老师没多想,爽快地把音频文件拷到了江翊的U盘里:“行啊,你小子懂的还不少,调整完记得给我听听,要是效果好,我们就用你改的版本。”
回到家,江翊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放,就径直走进房间,打开电脑。他戴上耳机,点开音频编辑软件,将原版伴奏导入,然后一点点听着旋律,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他先把原版C调降了半个音,调成更适合林溪音域的B调,又用软件弱化了钢琴高音区的音色,加强了低音区大提琴的伴奏音量——这样既能让林溪唱起来更轻松,不用刻意去够高音,又能让她的声音和低音部的和声更贴合,不会显得突兀。
调整完整体音高后,江翊没有立刻保存,而是戴上耳机反复听了十几遍。他还拿出合唱乐谱,对着旋律轻轻哼唱,模拟林溪的声线,确认每个乐句的衔接都自然,没有违和感。直到听到第15遍,确定调子、音色、音量都没问题了,他才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新的音轨,文件名改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伴奏(优化版)”,没提“降调”的事。
第二天排练,江翊提前半小时就到了排练室。他把王老师的U盘借过来,将自己调整好的新音轨拷进去,然后找到王老师:“老师,我昨晚调整了一下和声,您听听看,是不是比之前更舒服?”
王老师打开新的伴奏音轨,钢琴旋律缓缓流出。她闭着眼睛听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笑着拍了拍江翊的肩膀:“江翊,你这调整得不错啊!低音部的和声确实更稳了,而且这个调子……怎么感觉比原版更适合林溪的声音?她唱起来应该会轻松很多。”
江翊挠了挠头,眼神有点闪躲,小声说:“我就是随便试试,调整和声的时候不小心动了点调子,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他还是没提自己是特意为林溪降的音,把“刻意调整”说成了“不小心”,怕王老师多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