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启三十三年冬至刚过,黑风渊的积雪在青金色光芒中泛着奇异的光泽。苏御带领的探索小队站在离尘阁遗迹的石门内,凛冽的寒风被古老的能量场隔绝在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与草木混合的气息 —— 那是三百年前离尘阁武者生活的痕迹。通道两侧的石人在能量流中若隐若现,手中的剑盾斧仿佛随时会活过来,为这场遗迹探秘拉开了神秘的序幕。
穿过石人通道的过程并不平静。当小队行至中段,两侧的石壁突然渗出墨绿色的粘液,粘液落地后迅速化为藤蔓,带着尖刺向众人缠来。莫卡的丛林圣使立即吹响骨笛,藤蔓的生长速度骤然放缓,他解释道:“这是‘守阁藤’,能识别是否带有共生能量。” 苏御挥动龙吟剑,琉璃光带扫过藤蔓,尖刺竟温顺地收起,露出翠绿的本体 —— 这些藤蔓并非攻击性机关,而是离尘阁设置的 “身份验证”,只有认同共生理念的生命才能通过。
通道尽头的观星台大厅比预想中更广阔,穹顶的夜明珠模拟出星空的景象,三百年未曾熄灭。大厅四周的石壁上,除了离尘阁的研究记录,还刻着无数星轨演算公式,其中一些符号与雷蒙德带来的《圣光星图》高度吻合。“他们不仅研究域外星轨,还尝试将不同文明的星图融合。” 雷蒙德用圣光笔在石壁上勾勒,两种符号重叠的部分突然亮起,显现出一幅更完整的星轨图,“看这里,这颗‘共生星’的位置,恰好是‘共生圈’在宇宙中的坐标。”
大厅中央的星能转化台是探秘的核心。陈潮汐趴在青金色石台上,用放大镜观察凹槽中的纹路,发现这些纹路与海眼的 “共生阵” 相比,多了七个微小的星轨节点。“这七个节点对应着七颗域外星辰,” 他用手指沿着纹路滑动,“离尘阁的天才之处,在于将域外能量的接收装置,完美融入了共生阵的循环系统。” 林晚晴则专注于阵眼的原石,她将检测仪器贴在石面上,屏幕上的能量曲线呈现出规律的波动,与黑风渊的潮汐周期完全同步。
“启动转化台时,我们只激发了表层能量。” 苏御的指尖轻触原石,琉璃光带与青金色光芒交织,“这下面一定藏着更深层的秘密。” 他尝试注入不同属性的能量:内劲、潮汐力、裂石劲、圣光…… 当四股能量在原石内部形成旋涡,石台突然震动,表面的凹槽中升起七个微型石柱,柱顶分别镶嵌着不同颜色的晶体,与星轨图上的七颗域外星辰一一对应。
石柱升起的瞬间,大厅的地面裂开,露出下层的密室。密室的墙壁由透明水晶构成,里面漂浮着无数发光的卷轴,卷轴上的文字既有中原的隶书,也有海岛的象形文,还有蛮族的图腾符号。阿古拉伸手触碰水晶壁,壁面突然变得柔软,将他的手掌吸了进去 —— 原来这些水晶能根据接触者的能量,自动匹配可阅读的卷轴。他取出的卷轴上,用蛮族文字记载着 “裂石劲与星能结合的法门”,正是他一直无法突破的瓶颈。
雷蒙德获得的卷轴则是用圣光符文书写的《星轨防御术》,详细记录了如何利用星能构建防御屏障;千岛晴找到的象形文卷轴,讲解了 “潮汐力引导星能流转” 的技巧;苏御拿到的隶书卷轴,标题是《共生心经》,开篇写道:“星能者,天地之客也;共生者,主人之礼也。客随主便,方为长久。” 这段文字让他豁然开朗 —— 与域外文明的相处之道,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制定和谐共生的规则。
密室的中央,停放着一艘半透明的 “星槎”。这艘形似小舟的飞行器,长约三丈,船身刻满离尘阁的符号,船头镶嵌着与转化台同源的青金色晶体。陈潮汐检查后发现,星槎的动力系统与转化台相连,能借助星轨能量进行短距离飞行。“离尘阁的武者,很可能亲自去过那七颗域外星辰。” 他抚摸着船身的符号,“这些记录不是空想,是亲身经历的总结。”
星槎的船舱里,藏着离尘阁阁主的日记。日记用三种文字混合写成,详细记录了他们探索域外的经历:三百年前,离尘阁的船队首次抵达第一颗域外星辰,发现那里的文明以晶体为食,能量利用率远超中原武学;在第二颗星辰,他们遇到了机械族的早期形态,那时的机械族还未发展出攻击性,只是单纯的能量收集者;最危险的是第五颗星辰,那里的 “噬能兽” 差点摧毁他们的星罗,全靠共生阵的能量循环才得以逃脱。
“原来机械族并非天生邪恶。” 林晚晴读到关于第二颗星辰的记录时,眼中闪过惊讶,“离尘阁的日记说,机械族的攻击性,是被更强大的域外文明改造的结果。” 这段记录让小队成员陷入沉思 —— 如果机械族只是受害者,那么 “共生圈” 的敌人,或许另有其 “人”。苏御将这段日记拓印下来,决定带回 “域外科技研究院”,重新分析机械族的起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