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至第七个对接点海域时,海眼核心碎片突然剧烈震颤。苏御将碎片放在 “双界能量图” 上,淡紫色的光带顺着图中陆脉的轨迹延伸,在中原腹地的位置形成刺眼的光斑 —— 那里既不是通玄派遗迹,也不是已知的本源矿脉,而是史书上记载的 “王朝龙兴之地”:长安城外的白鹿原。
“怎么会指向那里?” 影阁先生看着光斑处的标记,那里只有片普通的农田,连最基础的本源光带都很微弱,“海眼的能量轨迹与王朝起源,难道有我们不知道的联系?” 他取出从海岛带的双界石,石面在接触光斑投影时,浮现出从未见过的图腾 —— 既像通玄派的 “归墟” 印记,又带着中原王朝的龙纹特征。
秘密的揭晓始于双界石的异常。当夜的满月将海面染成银白,双界石突然悬浮在半空,石面的图腾与海眼核心碎片的光带交织,投射出震撼的影像:数千年前,白鹿原还是片沼泽,通玄派的先祖带着海岛部落的航海图在此定居,他们用玄冰髓矿石搭建祭坛,引海眼的能量改造土壤,沼泽渐渐变成良田,最早的部落联盟在此形成 —— 那正是王朝的雏形。
“原来王朝的根基,是陆地与海洋能量的共生。” 苏御盯着影像中忙碌的先祖,他们的耕作手法融合了农耕与航海的韵律,玄冰髓祭坛的光带既连接着地脉,又延伸向远方的河道,最终汇入大海,“通玄派不仅是武学传承者,更是王朝的缔造者。他们知道,单纯依赖陆地或海洋的能量都无法长治久安,必须建立双界平衡的根基。”
双界石投射的影像继续流动。影像中出现了分裂的场景:部分通玄派弟子主张专注陆地发展,将玄冰髓祭坛改造成王朝太庙;另一部分坚持探索海眼,带着航海图返回海岛 —— 这就是为何中原王朝的典籍中,从未记载与海岛部落的联系,而海岛的史诗里,却始终保留着 “内陆兄弟” 的传说。
“分裂不是结束,是不同的探索方向。” 苏御让影阁先生记录影像中的祭坛结构,太庙的石柱间距与海眼岩壁的标记完全一致,“留在中原的弟子用祭祀维持陆脉能量,海岛的分支则守护海洋能量轨迹,两者看似隔绝,实则通过地下暗河的能量暗流保持连接 —— 这就是王朝能延续千年的秘密:双界能量从未真正割裂。”
关键线索藏在影像的最后片段。当分裂的先祖们分别走向内陆与海岛时,他们共同埋下了块 “共生石”—— 用玄冰髓与双界石混合锻造,一半藏在白鹿原的祭坛下,一半带走投入海眼。影像**生石的纹路,与神秘信函的淡紫色轨迹完全重合,甚至能看到信函上的通玄派文字,正是当年先祖们留下的誓言:“双石重逢之日,便是双界归一之时”。
“信函的终极目的,不是开启海眼,是唤醒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苏御握紧双界石,石面的龙纹图腾突然亮起,与他随身携带的王朝玉玺产生共鸣,“归一阁的人或许也发现了这段秘密,却曲解了‘双界归一’的含义 —— 他们以为是独占双界能量,其实是恢复最初的共生平衡。” 他望着白鹿原的方向,那里的农田下,很可能就藏着共生石的另一半。
船在明州港补给时,苏御收到长安传来的密报。白鹿原的农户在耕作时,犁铧撞上硬物,挖出块玄冰髓残片,残片上的龙纹与双界石的图腾能完美拼合,接触到本源之力时,会释放出与海眼同源的淡紫色光带。更惊人的是,残片的断口处刻着半句话:“海眼为源,陆脉为流,共铸……” 后面的字迹已被岁月侵蚀。
“这就是共生石的另一半。” 苏御将密报上的残片图案与双界石对比,拼合后的共生石呈现出完整的 “双界能量循环图”:海眼的能量像心脏般搏动,通过地下暗河流向白鹿原,再经陆脉的本源光带回流,形成永恒的闭环,“王朝的兴起不是偶然,是通玄派用双界能量改造环境的结果 —— 这片土地能滋养万物,能孕育文明,根本原因在于能量的共生循环。”
前往白鹿原的途中,苏御在通玄派遗留的拓片中,找到了更直接的证据。拓片记载着王朝建立者与通玄派先祖的对话:“吾辈将以礼乐治国,汝等以能量护佑,二者缺一不可”;对话旁的插图显示,王朝的传国玉玺正是用共生石的边角料制成,玺底的 “受命于天” 四字,其实是通玄派能量符文的变体。
“难怪玉玺能镇国安邦。” 苏御想起每次祭天时,玉玺释放的淡金色光带,那其实是激活陆脉能量的信号,“通玄派用海眼能量奠定物质基础,王朝用礼乐维系社会秩序,这才是‘受命于天’的真相 —— 不是天命独宠,是人与双界能量的共生契约。” 他让影阁先生将拓片与双界石的影像对比,两者的能量轨迹在关键节点完全重合。
白鹿原的挖掘工作在月夜展开。苏御没有动用大型工具,而是让农户用 “农耕十三式” 的手法松土,双界石在他掌心释放引导光带,精准定位共生石的位置。当完整的共生石被取出时,周围的农田突然发生奇妙的变化:刚种下的青稞种子在光带中发芽,土壤里的本源光带与海眼的能量轨迹产生共鸣,连空气都变得格外清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