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春雪刚化,朱雀大街上已响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工匠们正在修补战争中受损的牌坊,青石板缝隙里冒出的草芽沾着泥浆,却透着倔强的生机。苏御站在武学馆的银杏树下,看着弟子们将玄冰髓犁铧分发给前来领农具的农民 —— 这些由兵器改造的犁铧泛着温润的光,刃口被本源之力打磨得格外光滑。
“陛下,北境的春耕已经开始了。” 户部尚书捧着账册走来,指尖划过 “漠北” 二字时,纸上的墨迹突然泛起淡金,“蛮族百姓用咱们送去的麦种,在玄冰髓矿脉的旧址上开垦了百亩良田,冷轩将军说,那里的土壤比本源之力滋养过,种出来的青稞比往年饱满。”
苏御接过账册,目光落在 “明州港” 的条目上。那里的码头正在扩建,渔民们将从东瀛带回的造船图纸铺在甲板上,用木炭修改着细节 —— 他们要造出能抵御风浪的大船,船身镶嵌着玄冰髓碎片制成的导航仪,借助本源光带的指引,再也不会在海上迷路。
战后重建的第一步是恢复民生。苏御下旨减免所有受灾地区三年的赋税,从长安调运的粮草已在各州府的赈济点堆成小山。最让百姓安心的是 “种子驿站” 的设立 —— 每个驿站都由武学馆的弟子值守,不仅提供本源麦种,还教农民如何用玄冰髓农具耕种。在西南云雾山,五毒教的旧祭坛已被改造成粮仓,柳清韵带着弟子们用解毒兰的汁液处理被蛊虫污染的土壤,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如今已能种下耐湿的水稻。
“陛下,您看这水稻秧苗!” 最年幼的影阁孩童捧着青瓷盆跑来,盆里的秧苗根系格外发达,白色的根须缠绕着细小的玄冰髓颗粒,“这是用冰川融水浸泡过的种子,比普通秧苗长得快三成!” 他的袖口沾着泥点,陶罐里的解毒兰却开得正盛,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在秧苗上,激起细碎的光纹。
苏御接过瓷盆,指尖轻轻抚过秧苗。本源之力顺着纹路流入土壤,秧苗立刻舒展叶片,在阳光下泛着莹绿。“让驿站的弟子把这种方法教给西南的农民。” 他将瓷盆递回,目光投向远处的工坊区,“玄冰髓矿脉不能浪费,让工部在漠北建座农具工坊,用当地的矿石直接打造犁铧,省去运输的功夫。”
工坊区的重建比预期更顺利。铁匠王老铁的铺子前挤满了学徒,有蛮族的少年,有东瀛的工匠,还有西南的苗家姑娘。王老铁正手把手教他们淬炼玄冰髓 —— 将矿石加热到通红时,注入少量本源麦秸秆的灰烬,矿石就会褪去寒气,变得坚韧而温润。“记住,火候要像照顾孩子,太急会焦,太缓不成。” 他敲了敲学徒手中的铁锤,“就像战后的日子,得慢慢来,才能长出新的希望。”
经济的复苏离不开贸易的重启。明州港的码头已能看到来自东瀛的商船,甲板上堆满了漆器和珍珠,船舱里却装着更珍贵的东西 —— 德川雄派来的农师,他们带着东瀛的水稻种子,想与中原交换本源麦种的培育方法。港口的集市上,中原的丝绸与西域的香料摆在一起,商贩们用苏御推行的 “光带币” 交易 —— 这种用玄冰髓粉末压制的钱币,边缘刻着本源符文,既不易磨损,又能通过光带检测真伪。
“陛下,这光带币太方便了!” 绸缎庄的掌柜捧着钱袋给苏御看,钱币在阳光下泛着淡金,“以前用银子总怕成色不足,现在只要放在光带底下照一照,真假立刻分明。” 他指着街对面的酒楼,“连西域来的胡商都说,这是天下最公道的钱。”
文化重建比经济更需耐心。苏御下旨在各州府的 “本源学堂” 增设 “修复课”,让学子们学习如何修补古籍、复原壁画。在长安的国子监,陆明渊正带着弟子们整理从暗月盟缴获的藏书 —— 那些被玄冰髓寒气冻结的竹简,在本源光带的滋养下渐渐舒展,露出里面记载的通玄派秘术。“这些都是先辈的智慧,不能让战争抹去。” 陆明渊的指尖拂过竹简上的裂痕,那里立刻生出细小的金纹,将裂痕牢牢粘住。
最动人的重建发生在市井之间。北境的蛮族妇人带着绣品来到长安,她们的绣针用玄冰髓碎片磨成,绣出的兰花能在夜间发出微光;西南的苗家姑娘在集市上摆摊,售卖用解毒兰汁液制成的香囊,香气能驱散蚊虫,还能安神;甚至连曾经的影阁孩童,都在西市开了家 “光带铺”,用本源之力为百姓修补破损的器物 —— 从摔裂的瓷碗到断弦的古琴,经他之手修复后,都会留下淡淡的光纹,像岁月刻下的温柔印记。
春耕结束后,苏御带着柳清韵巡视各地。在黑风口,他们看到蛮族骑兵与虎贲军士兵一起修建水渠,玄铁重剑不再用于厮杀,而是用来撬动巨石;在明州港,渔民们正将新造的船推入海中,船帆上绣着半朵兰花 —— 另一半在东瀛的商船上,象征着跨越海洋的友谊;在西南云雾山,五毒教的旧地已长出成片的解毒兰,柳清韵的星羽剑插在花丛中,剑穗与花瓣轻轻碰撞,发出风铃般的声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