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复装子弹的问题

清晨的山里飘着细雨,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把山路弄得泥泞不堪。李铮带着众人,背着装满复装子弹和机床零件的背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深山里走——昨晚鬼子撤退后,他们就决定转移,找个更隐蔽的地方,继续生产武器。

走在最前面的刘满仓,手里拿着一把砍刀,不时砍断挡路的树枝,嘴里还念叨着:“之前听老乡说,深山里有个废弃的煤窑,很大,还很干燥,适合当据点,咱们去看看,要是行,就把那儿当新作坊。”

众人跟着刘满仓,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废弃的煤窑——在一个山坳里,洞口被藤蔓遮掩,进去后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尽头是一个宽敞的窑洞,能容纳几十个人,里面很干燥,还有之前矿工留下的木架,正好用来放工具和原料。

“就这儿了!”李铮高兴地说,“满仓,你带两个人在洞口布置警戒,再砍些树枝把洞口遮得更严实;老锤,你和小虎清理窑洞,把木架修好,用来放机床零件和子弹;婉儿,你带着学徒们,把火药和底火拿出来,检查一下有没有受潮;我去附近看看,有没有水源和能烧火的木柴。”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刘满仓带着战士,在洞口周围挖了几个陷阱,又砍了很多树枝,把洞口遮得严严实实,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这里有个煤窑;王铁锤和孙小虎用砍刀把木架上的杂草清理干净,又用带来的绳子把松动的木梁绑紧,很快就搭好了几个货架;陈婉儿和学徒们把火药和底火拿出来,摊在干燥的布上,检查有没有受潮,还好都用油纸包得严实,没有受潮;李铮在附近找到了一处山泉,水质清澈,还砍了很多干木柴,足够烧几天。

中午时分,新据点收拾好了,众人开始继续生产复装子弹。可刚生产了几十发,就出现了问题——一名学徒装弹时,用力过猛,把弹壳压裂了,还有几发子弹在测试时,出现了射程不稳定的情况,有的能打一百米,有的只能打七十米,差距很大。

“这咋回事啊?之前在山洞里好好的,咋到这儿就出问题了?”孙小虎拿着裂了的弹壳,皱着眉头问。

王铁锤接过弹壳,看了看裂口:“是弹壳太旧了,之前在战场上捡的弹壳,很多都用过好几次了,金属疲劳,一压就裂。俺之前修复的时候,只看表面有没有变形,没注意金属疲劳的问题,看来以后得挑新一点的弹壳用,太旧的就算修复好了,也不能用。”

陈婉儿则在检查射程不稳定的子弹,发现是火药装填量不均匀导致的:“虽然咱们用天平称量,但手工倒火药的时候,还是会有多有少,尤其是学徒们,手生,更容易出错。另外,底火的大小也不一样,有的底火大,有的小,也会影响发射时的爆发力,导致射程不稳定。”

李铮看着这些有问题的子弹,心里也很着急——前线等着子弹用,要是生产的子弹质量不过关,不仅帮不上忙,还会害了战士们。“得想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针对弹壳金属疲劳的问题,咱们以后捡弹壳的时候,要挑看起来新一点的,表面没有划痕和凹陷的,修复后还要用小锤敲一敲,听声音判断——声音清脆的,说明金属没问题;声音发闷的,就是金属疲劳了,不能用。满仓,你下次带人设卡捡弹壳的时候,先初步筛选一遍,把太旧的弹壳直接扔了,只带新一点的回来。”

“针对火药装填不均匀的问题,咱们做个简易的量勺!”孙小虎突然说,“用铜片做个小勺子,每个勺子正好能装1.6克火药,这样不用天平,直接用勺子舀,就能保证每发子弹的火药量一样,又快又准。俺现在就做!”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一小块铜片,用剪刀剪成勺子的形状,再用砂纸打磨光滑,又用天平称量了几次,调整勺子的大小,直到正好能装1.6克火药。

陈婉儿则针对底火大小不一的问题,做了个简易的底火模具:“用木头刻个小凹槽,正好能放下标准大小的底火,装底火的时候,先把底火放进凹槽里,用小锤敲平,让每个底火的大小都一样,这样发射时的爆发力就稳定了。”

众人立刻按这两个办法改进——捡弹壳时筛选新的,修复后听音判断;用铜量勺装火药,用量勺保证剂量均匀;用底火模具调整底火大小,确保一致。再次生产时,弹壳裂的情况少了很多,射程不稳定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十发子弹的射程差距缩小到了十米以内,完全能满足近距离战斗的需求。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铅块不够了!之前从老乡家弄的铅块,加上在山里捡的废铅,只够再做三百发子弹的弹头,用完了就没了。“没有铅块,咋做弹头啊?”孙小虎看着空荡荡的铅块布袋,急得直搓手。

王铁锤想了想:“俺们可以用锡块代替!之前在村里捡了不少废锡罐,还有老乡家的旧锡壶,锡的密度虽然比铅小,但熔点低,容易熔铸,咱们把弹头做得大一点,增加重量,再在火药里多加点硫磺,提高燃烧速度,应该能弥补重量不足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