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山洞的缝隙照进来,落在满地的弹壳和铅块上,泛起淡淡的光泽。孙小虎拿着改进后的弹头模具,兴奋地跑到李铮面前:“李干事,您看!俺把模具改了,弹头的尾部加了个小凸起,能更好地卡进弹壳,还把弹头做得更尖了,这样射程能远一点!”
李铮接过模具,仔细看了看——模具是用硬木做的,分成两半,合起来后,弹头的形状确实更规整,尾部的小凸起正好能和弹壳的卡槽匹配。“很好!这样装弹的时候更牢固,不容易掉出来,也能减少发射时的漏气,提高射程。”他拿起一块铅块,“现在就试试,看看改进后的弹头效果怎么样。”
王铁锤已经把熔铅炉烧得很旺,铁勺里的铅液泛着银白色的光,冒着细小的气泡。孙小虎把铅液倒进改进后的模具里,等了几分钟,打开模具,一个带着小凸起的尖弹头就做好了,表面光滑,形状规整,比之前的弹头好看多了。“俺再做几个,然后测试一下射程!”孙小虎说着,又往模具里倒铅液。
陈婉儿则在旁边调配新的火药配方——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5%的硫磺,还加了少量磨碎的木炭粉,提高燃烧速度。她用天平精确称量,每个纸包里都装1.6克火药(比之前多0.1克),再用蜡封好,防止受潮。“我计算过了,增加硫磺和火药量后,燃烧速度能提高10%,应该能弥补弹头重量不足的问题,射程能接近正规子弹的80%。”
学徒们则在清理新捡回来的弹壳——这次捡了五百多个,比上次多了不少,但很多弹壳都有变形,有的口部被压瘪了,有的底部有裂纹。“李干事,这些变形的弹壳咋弄啊?没法装弹头啊!”一个学徒拿着个变形的弹壳,皱着眉头问。
李铮接过弹壳,看了看变形的部位:“让老锤用小锤慢慢敲,把变形的地方敲回来,只要不是裂纹太大,都能修复。底部有裂纹的就别用了,容易炸膛,危险。”
王铁锤闻言,立刻找了块平整的青石当砧子,拿起小锤,小心翼翼地敲打着变形的弹壳——他的手很稳,每一下都敲在变形的部位,没一会儿,一个压瘪的弹壳就被敲得恢复了形状。“俺再把弹壳口部打磨一下,让弹头更容易压进去。”他说着,用砂纸把弹壳口部打磨光滑。
中午时分,改进后的弹头、新配方的火药和修复好的弹壳都准备好了,李铮决定先测试十发复装子弹,看看射程和精度怎么样。测试地点选在山洞附近的一片开阔地,远处的树干上绑了块白布当靶子,距离一百米——这是步枪的有效射程,虽然复装子弹的射程可能达不到,但先试试。
李铮拿起一把汉阳造步枪,装上复装子弹,瞄准白布靶子,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子弹飞出枪口,落在靶子旁边的树干上,虽然没中靶,但距离靶子只有一米远。“射程够了!一百米能打到!”李铮兴奋地喊,又连续开了九枪,有三枪命中了靶子,虽然精度不如正规子弹,但在近距离战斗中完全够用。
陈婉儿拿着记录本,把测试数据记下来:“十发子弹,八发正常击发,两发哑弹(底火问题),平均射程95米,命中精度30%,比之前的改进很大,尤其是射程,提高了20%。”她抬头看向李铮,“只要解决哑弹问题,这复装子弹就能大规模生产。”
“哑弹问题咋解决?”刘满仓凑过来问,“要是在战场上遇到哑弹,太危险了,说不定会炸膛伤了自己人。”
陈婉儿想了想:“哑弹主要是底火的问题,咱们自制的底火发火率不够。我有个办法,在底火里加少量氯酸钾,能提高发火率,咱们带的试剂里有氯酸钾,就是不多了,得省着用。另外,装底火的时候,用小锤轻轻敲一下,让底火和弹壳底部贴得更紧,也能减少哑弹。”
众人立刻按陈婉儿的办法改进——在底火里加少量氯酸钾,装底火时用小锤轻轻敲实。再次测试时,十发子弹全部正常击发,没有哑弹,命中精度也提高到了40%,众人都露出了笑容。
“现在可以大规模生产了!”李铮立刻安排分工,“满仓,你负责管理弹壳和铅块,登记数量,防止浪费;老锤,你负责熔铅和修复变形的弹壳,保证每天能提供三百个合格的弹壳和弹头;婉儿,你负责调配火药和底火,确保每一份火药的剂量都准确,底火的发火率达标;小虎,你负责维护弹头模具,要是模具坏了,及时修复,另外,你教学徒们如何装弹,让他们也能独立生产;学徒们,你们的主要任务是装弹——先装火药,再装底火,最后压弹头,每装完一颗,都要检查一遍,确保没有漏装或多装的情况。”
分工明确后,山洞里立刻忙碌起来——熔铅炉的“噼啪”声、小锤敲打弹壳的“叮叮”声、装弹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最动听的声音。王铁锤坐在熔铅炉旁,不停地往铁勺里加铅块,熔化成铅液后递给孙小虎,孙小虎则快速把铅液倒进模具,冷却后取出弹头,放在旁边的竹篮里;陈婉儿戴着自制的手套(用粗布缝的),小心翼翼地调配火药和底火,每一份都用天平称量,生怕出错;学徒们围坐在铺着粗布的地上,面前摆着弹壳、火药、底火和弹头,按步骤一步步装弹,装完一颗就放在身后的木箱里,木箱很快就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