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展示手榴弹威力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采石场周围就已经布好了警戒。刘满仓带着五名战士,在试验区域外拉起了两道警戒线,第一道离爆炸点五十米,作为观摩区;第二道在百米外,防止无关人员靠近。李铮和陈婉儿则忙着检查试验用的“太行雷”,每一颗都要反复确认火药装填量、引信牢固度和蜡封完整性,确保演示万无一失。

“这次楚明飞带了不少随从,说不定还有懂武器的人,咱们不仅要展示威力,还要让他们看到‘太行雷’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陈婉儿一边给手榴弹做最后的检查,一边对李铮说,“我准备多测两组数据,一组测爆炸威力,一组测防潮性能,让他们知道咱们的手榴弹不是‘一次性的破烂’,而是能在各种环境下用的正经武器。”

李铮点头:“说得对,咱们要让他们知道,八路军不仅能造武器,还能造好武器。另外,你注意观察楚明飞和他随从的反应,尤其是那个戴眼镜的参谋,昨天看弹体时眼神不对劲,像是懂点军工技术。”

说话间,远处传来了马蹄声。楚明飞骑着枣红马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十多名随从,其中果然有昨天那个戴眼镜的参谋,手里还提着一个皮质的工具箱,看样子是准备现场记录数据。张大山陪着楚明飞走到观摩区,笑着说:“楚团长来得挺早,咱们今天准备了两组试验,一组测威力,一组测防潮,保证让你看得明白。”

楚明飞眼睛一亮,看向工具箱:“还是张团长考虑周到,我这参谋懂点武器测试,正好让他记录下数据,回去也好给兄弟们做参考。”他这话看似客气,实则是想摸清“太行雷”的具体性能参数,张大山和李铮心里清楚,却也没点破——毕竟是友军,面上的客气还是要维持。

第一组试验是威力测试。李铮让战士拿出三颗“太行雷”,分别标注为1号、2号、3号。“楚团长,这三颗手榴弹的火药装填量都是50克,和前线装备的标准一致,咱们依次测试,看看威力是否稳定。”他话音刚落,负责投掷的战士已经点燃了1号手榴弹的引信。

“轰隆!”一声巨响,1号手榴弹在土坑中爆炸,碎石和弹片飞溅到十米开外,土坑被炸出一个直径一米二、深六十厘米的大坑。楚明飞的参谋立刻拿出卷尺和笔记本,蹲在地上测量坑的尺寸,又捡起几块弹片,用卡尺测量厚度:“弹片数量约20块,平均厚度1.5毫米,有效杀伤半径约8米。”

接下来的2号和3号手榴弹试验,威力和1号相差无几,弹片数量、杀伤半径的误差都在5%以内。楚明飞看着参谋记录的数据,脸色越来越凝重——他部队的手榴弹,不仅威力比“太行雷”弱,稳定性更是差得远,有时候同一批次的手榴弹,威力能差出一半。

“张团长,李干事,这‘太行雷’的稳定性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楚明飞放下望远镜,语气里带着一丝羡慕,“我们部队之前从阎锡山那边弄来一批手榴弹,同一批次的,有的炸得响,有的就是个‘哑弹’,战士们都不敢用。”

张大山笑了笑:“我们也是吃过‘哑弹’的亏,才在质量上不敢马虎。每一颗‘太行雷’出厂前,都要经过三道质检,不合格的当场销毁,绝不让有问题的武器送到前线。”

第二组试验是防潮性能测试。陈婉儿从帆布包里拿出两颗手榴弹,这两颗是昨天特意放在潮湿的地窖里的,表面还带着淡淡的潮气。“楚团长,这两颗手榴弹在湿度80%的环境下存放了24小时,咱们现在测试它们的爆炸性能,看看防潮效果如何。”

战士点燃第一颗防潮试验用的手榴弹,引信燃烧正常,投掷后顺利爆炸,威力和干燥环境下的手榴弹几乎没有差别。第二颗也一样,没有出现任何迟爆或哑弹的情况。楚明飞的参谋惊讶地抬起头:“在这么潮湿的环境下存放,居然还能正常爆炸?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陈婉儿笑着解释:“我们用了生石灰防潮,还在引信接口处做了蜡封处理,能有效隔绝潮气。不过这都是些基础的防潮方法,算不得什么高深技术。”她刻意轻描淡写,既回答了问题,又不泄露具体的防潮工艺细节。

楚明飞却不肯就此打住,往前走了两步,靠近李铮:“李干事,实不相瞒,我们部队最近在山区作战,经常遇到阴雨天气,手榴弹受潮哑弹的情况特别严重,战士们伤亡很大。你看能不能……能不能把这防潮的方法教给我们?我们愿意用五十袋面粉换!”

李铮心里一沉——楚明飞这是直奔核心工艺来了。他看了眼张大山,见张大山微微摇头,便笑着婉拒:“楚团长,不是我们不肯教,而是这防潮方法需要配合我们的火药配方和生产流程才能用,你们的手榴弹原料和我们不一样,就算学了方法,效果也不一定好。再说,我们的火药配方是兄弟们摸索了很久才定下来的,涉及到部队的核心机密,实在不方便外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