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日军驻县城营地的操场上就响起了急促的集合哨。坂田信哲穿着笔挺的日军军服,手里握着马鞭,目光锐利地扫过面前的三十多名侦察兵——这些人里,有一半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另一半则是刚从特高课调来的特工,每个人都背着短枪、匕首,腰间还别着望远镜和地图。
“诸君,”坂田信哲的声音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根据情报,八路军的根据地内,很可能隐藏着一处小型军工作坊。他们能修复轻机枪,甚至可能在生产新的武器零件。你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个作坊的位置,摸清它的规模和生产情况。”
他顿了顿,从身后的参谋手里拿过一张标注着红色记号的地图,铺在地上:“根据地地形复杂,山林茂密,八路军熟悉地形,你们必须谨慎行事。第一小队,携带简易热气球,在根据地外围进行高空侦察,重点观察山坳和隐蔽的山谷区域;第二、三小队,伪装成流民,潜入根据地边缘,寻找可能的军工设施痕迹,比如废弃的铁矿、冶炼作坊,或者运输钢材、零件的小路;特工队则负责渗透,一旦发现可疑目标,立刻收集情报,不要轻举妄动。”
一名侦察兵小队长站出来,敬礼问道:“大佐阁下,简易热气球的续航时间有限,而且受风向影响大,要是被八路军发现,很容易被击落,是否需要配备掩护部队?”
坂田信哲冷笑一声:“掩护部队只会暴露目标。热气球用的是麻布和竹架,重量轻,目标小,只要在高空保持距离,八路军的步枪根本打不到。你们的任务是侦察,不是战斗,一旦发现危险,立刻撤离。”他加重语气,“记住,我要的是准确的情报,不是无谓的牺牲。如果找不到作坊的位置,你们就不用回来了。”
侦察兵们齐声应道:“嗨!”
半小时后,第一小队推着两辆木车,从营地后门出发。木车上装着拆解后的简易热气球——用三层粗麻布缝制成的气囊,竹条扎成的吊篮,还有几个装满煤油的铁桶。他们沿着小路,朝着根据地外围的山头赶去,计划在日出后放飞热气球,趁着清晨的微风,飘向根据地上空。
而此时,根据地边缘的一处山头上,哨兵赵虎正握着步枪,警惕地望着远处的县城方向。他是刘满仓手下的老兵,去年在一次反扫荡中失去了左耳,听力不如从前,但眼神却格外锐利。忽然,他看到远处的小路上有几个黑影在移动,速度不快,像是在推着什么东西。
“老张,你看那边!”赵虎碰了碰身边的另一名哨兵老张,指着黑影的方向。
老张立刻举起望远镜,仔细看了一会儿,皱起眉头:“像是日军的侦察兵,他们推的是什么?看着像是木车,上面盖着布,不知道装的是什么。”
赵虎心里一紧:“之前听刘队长说,日军可能会用热气球侦察,难道他们推的是热气球?”他立刻从怀里掏出信号弹,装填到信号枪里,“我先把情况报上去,你继续盯着他们,看他们要去哪里。”
“砰!”红色的信号弹划破清晨的天空,在远处的山头上炸开。这是发现日军侦察兵的信号,根据地各个哨卡看到信号后,立刻进入警戒状态。
在作坊里,李铮刚和陈婉儿商量完子弹生产的事——昨天熔化的铜器已经铸成了铜坯,今天就能加工成子弹壳,但纯度不够,可能会影响子弹的射程和稳定性。听到信号弹的声音,他立刻放下手里的图纸,快步走出作坊,朝着信号弹升起的方向望去。
“怎么回事?”刘满仓也匆匆赶来,手里握着一把驳壳枪。
“是发现日军侦察兵的信号,”李铮的脸色凝重,“刚才老张派人来报,说日军的侦察兵推着木车,可能是要放热气球。”
刘满仓立刻下令:“通知各观察哨,密切关注日军的动向,尤其是高空,一旦发现热气球,立刻汇报。另外,让巡逻队加强巡逻,防止日军的潜伏哨渗透进来。”
就在这时,远处的山头上突然升起一个白色的身影——日军的简易热气球已经组装完成,吊篮里的煤油灯点燃,热气让气囊膨胀起来,慢慢升空。随着微风,热气球朝着根据地的方向飘来,吊篮里的日军侦察兵正举着望远镜,低头观察地面的情况。
“来了!”老张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紧张,“热气球朝着咱们这边飘过来了,高度大概有两百米,吊篮里有两个人,正在用望远镜观察。”
李铮立刻跑到作坊旁边的山坡上,举起望远镜望去。果然,一个白色的气囊在空中飘着,虽然距离还远,但能清楚地看到吊篮里的人影。“他们现在还看不清作坊的位置,”李铮对身边的刘满仓说,“作坊周围有树木遮挡,而且我们之前用树枝和草席做了简单的伪装,但要是他们飘得再近一些,恐怕会发现异常。”
刘满仓咬了咬牙:“要不要派人去打下来?用步枪集火,说不定能打穿气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