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九点半,上海外滩的风还带着凉意,何静蹲在中山东一路1号的亚细亚大楼前,对着手机屏幕反复调整支架角度。刘知非拎着装满设备的双肩包快步走来,额角沾着薄汗:“支架稳了吗?刚在便利店借充电,老粉已经在群里问‘静静啥时候开播’了。”
何静抬头笑,指尖理了理米白色连衣裙的领口,一年前还会在镜头前攥紧衣角的姑娘,如今眼神里全是笃定:“早调好了,你看这角度——既能拍全大楼的巴洛克立柱,又能把江景收进来。”她起身接过丈夫递来的无线麦克风,试了试音,“今天可得靠你当‘移动充电宝’,我讲得投入了说不定连设备没电都忘了。”
刘知非笑着帮她别好麦克风线:“放心,备用电池揣了三块,还给老粉准备的福利福袋也都装好了。”他点开直播后台,“已经有两百多人在等了,不少是从广州、成都特意赶来看户外场的。”
十点整,何静对着镜头比了个轻快的手势,声音清亮:“哈喽‘静心金坊’的家人们,我是何静!旁边这位是你们的‘幕后总管’刘知非,今天我们把直播间搬到了上海外滩,带大家沉浸式逛‘万国建筑博览群’,还准备了定制款银饰福袋,一会儿抽给互动的家人~”
弹幕瞬间刷了起来:“终于等到户外场!静静今天好漂亮!”“外滩!去年去上海没来得及逛,求详细讲解!”“知非哥又当苦力啦哈哈!”
刘知非对着镜头挥挥手,悄悄退到镜头边缘举着补光灯。何静踩着石板路往前走,指尖指向身后的亚细亚大楼:“家人们看我身后这栋‘外滩第一楼’,是不是觉得气场特别足?它1916年建成的时候,是外滩最高的建筑 。但你们知道吗?这栋折衷主义风格的大楼,当年藏着石油行业的‘暗战’。”
她走到大楼正门前,镜头对准巴洛克式的立柱装饰:“19世纪末咱们中国人开始用火油灯,石油需求一下子涨起来,上海就成了最大的石油进口口岸。这栋楼后来被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买下来,他们当年靠低价倾销抢占市场,1908年一桶火油才卖0.75元,等挤垮了不少小商家,到1926年就涨到了2.5元 。”
弹幕里有人追问:“那咱们中国人自己的石油公司呢?”
何静脚步顿了顿,眼神里多了些感慨:“后来咱们有了光华石油公司,可惜被亚细亚、美孚这些外资公司联手打压,最后还是没能撑下来。这栋楼墙上现在虽然看不到当年的火油广告了,但每块花岗石面砖,都记着当年民族企业的难处呢。”
她沿着江边往前走,风掀起她的裙摆,刘知非连忙上前调整镜头高度。走到中山东一路3号,何静停在上海总会大楼前:“家人们看这栋带塔司干柱式装饰的建筑,1911年建成的,早期是外国商人的社交俱乐部,只有洋行大班、使馆馆员才能进,咱们中国人根本踏不进门槛 。”
她指着建筑外墙的水泥仿石墙面:“这里面藏着个厉害的设计——当年上海最早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就在这儿用的,还有电梯和钢窗,在当时绝对是‘高科技配置’。不过最有意思的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俱乐部关了门,解放后就变成了海员俱乐部,普通劳动者也能进去休息了,这算不算一种时代的反转?”
“太有意思了!比导游讲得详细!”“原来老建筑里有这么多故事!”“静静是不是做了好多功课?”
看到弹幕,何静忍不住笑:“其实这些故事是知非帮我查的资料,他知道我想给大家讲点不一样的。”她转头看向镜头外的刘知非,“对吧,刘老师?”
刘知非笑着走进镜头:“主要是何老师讲得好。大家看前面那栋带爱奥尼克石柱的,是有利大楼,1922年建成的,这可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大楼,框架都是从德国克虏伯工厂订制的 。”
何静接过话头:“说到这栋楼,还有个细节——它的正门不在外滩,而在旁边的广东路,因为当年外滩路面窄,建筑师特意设计了转角内凹的造型,既省空间又好看。这种兼顾实用和美学的设计,放到现在也很值得学。”
她边说边从包里拿出放大镜:“家人们看我手上的银饰,上周有家人问我为什么‘静心金坊’的花纹这么精致,其实就像这栋楼的旋转式图案装饰一样,讲究的是细节里的功夫。”镜头对准她手腕上的缠枝纹手镯,“每道纹路都是师傅手工錾刻的,就像这些老建筑的雕花,慢工才出细活。”
弹幕里立刻有人呼应:“我的手镯戴了半年,纹路还是很清晰!”“静静家的银饰就是细节控!”“福袋啥时候抽呀?等不及了!”
何静笑着拿出福袋晃了晃:“别急呀,咱们逛到海关大楼就抽!大家先猜个问题——外滩唯一一栋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楼是哪栋?把答案打在弹幕里~”
她继续往前走,路过日清大楼时,特意让刘知非给建筑的半月形木格窗拍了特写:“这栋1925年建成的大楼,是日本日清洋行建的,有意思的是当年资金不够,是和犹太人合资各建了三层 。以前这里是做航运生意的,长江上好多轮船都是他们家的,不过现在已经变成了高端餐厅,晚上亮灯的时候特别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