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何静的金属诗与等待的光

从此刻开始,何静准备迎接新生活,将“何静打金坊”更名为“静心金工”…

何静的“静心金工”藏在城东老小区的褶皱里,是自家三室一厅挤出来的方寸天地。单元门入口处挂着块巴掌大的木牌,刻着店名,大半时间都被爬墙虎的绿藤缠裹着,像件被时光藏起的旧首饰。34岁的她,早被楼上张阿姨、楼下李婶在背后归进了“大龄剩女”的队伍,但踏进这片不足十平米的工作区,她便成了绝对的主宰——工作台是她的疆域,镊子、锉刀是她的兵卒,那些泛黑的银戒、松脱的掐丝簪子、断裂的老项链,都是等着她赋予新生的臣民。

工作台是去年秋天淘来的旧木桌,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桌面嵌着细密的金粉划痕,那是她练习熔金时留下的印记。左边码着不同目数的砂纸,从80目到2000目,像一套递进的光阴刻度;中间悬着盏可调节的台灯,灯光能精准打在工件上,连金属表面最细微的氧化纹路都无所遁形;右边的小抽屉里,分门别类放着焊枪、硼砂、玛瑙刀,还有一沓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她从学徒到独立接单的心得,某一页还贴着片干枯的银杏叶,是她第一次成功做出银杏胸针那天捡的。

她最拿手的是旧首饰翻新,这活计在旁人眼里是“修破烂”,在她心里却是一场与过往的对话。上个月,住在三楼的王奶奶颤巍巍抱来个红布包,里面裹着枚磨得发亮的足金戒指,戒圈薄得像张纸,内侧刻着模糊的“建国”二字——那是王爷爷1958年娶她时,用攒了半年的粮票换的。王奶奶红着眼眶说:“老头子走了十年,戒指戴了五十年,现在圈口松了,总怕掉了,可我又舍不得融了重做。”

何静没多说什么,只是让王奶奶先回去等。她对着戒指琢磨了三天,没按常规熔金补厚,而是找了段同成色的细金丝,用微焊技术沿着戒圈内侧细细镶了圈边,既加固了戒圈,又没遮住原本的刻字和岁月磨出的包浆。打磨时特意留了戒面的自然光泽,只把镶边处抛得温润。王奶奶来取时,戴上戒指转了转,手指抚过内侧的金丝,忽然就哭了,拉着何静的手说:“就像老头子还在给我拢着戒指似的。”那天傍晚,何静看着王奶奶蹒跚的背影,忽然觉得自己手里的活计不止是手艺,更是在缝合人与时光的裂缝,让那些快要散掉的念想,能借着金属的温度继续留着。

可工作室的门一关,门外的世界就没这么温情了。上个月表姑介绍的相亲对象,在咖啡馆里坐了不到半小时,听完她“在家搞金属加工,二本毕业”,眼神就从最初的客气变成了敷衍。临走前还没忍住问:“你这工作……能交社保吗?以后生孩子了,总不能还在家敲敲打打吧?”何静没接话,只是看着对方西装袖口沾着的咖啡渍,忽然觉得这人还不如她手里的银料——银料脏了能打磨,人心要是蒙了尘,擦都擦不干净。

母亲朱雀的电话更是隔三差五就来,开头总绕着父亲的身体,说着说着就拐到她身上:“静静,你爸今天能自己下楼散步了,我跟他说你那打金坊忙,他还念叨着让你别太累。对了,楼下张阿姨的儿子,在国企上班,月薪八千多,人看着老实,要不你俩见一面?”何静每次都嗯嗯啊啊地应着,挂了电话却对着工作台发呆。她不是不想找对象,只是心里有个坎——她想要的不是“条件匹配”的搭子,而是能懂她为什么对着一枚旧戒指琢磨三天,能明白她摩挲着金属冷硬表面时的踏实,就像铜和锌要在特定温度下才能熔成黄铜,她要的是那种恰好的契合,差一分火候都不行。

后来她在社交平台刷到“前言后记”书店的读书会,心忽然动了。那家书店在安徽劝业场旧址里,是栋百年老建筑,灰砖红窗,穹顶画着彩色玻璃,去年还被评了“全国最美书店”。何静去过一次,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楼,满墙的旧书味混着老木头的香气,连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下来的光斑都带着书卷气。她想,能常来这里的人,大抵是慢的、静的,不会一开口就问“社保多少”“月薪多少”,或许能聊到一块儿去。

第一次去读书会那天,她特意翻出压箱底的淡蓝色连衣裙,裙子是前年考研失败后买的,只穿过一次。她还在领口别了枚自己做的银杏叶胸针——用回收的925银熔了,失蜡法铸的,叶脉刻得细细的,边缘故意留了点手工锤打的痕迹,没抛得太亮,带着点拙劲。出门前对着镜子照了照,34岁的眼角已经有了细纹,皮肤也不如二十岁时紧致,但她忽然觉得,这样也挺好,就像她修复的旧首饰,那些细微的痕迹不是瑕疵,是日子留下的底气。

读书会的主题是“物质与记忆”,来的人不多,二十来个,围着书店中庭的旧木桌坐。何静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刚坐下就看到桌上摆着的分享书目,有《迷人的材料》《物品的灵魂》,还有她没读过的《金属的记忆》。主持人是个戴眼镜的姑娘,声音软软的:“今天我们不谈宏大的历史,就说说身边那些带着故事的物件,比如奶奶的银镯子,爸爸的旧手表,它们为什么能让我们记着一些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