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静水流深

初秋的夜色,像一砚缓缓研开的浓墨,无声地浸润了整座城市。云染染推开家门,将那个陪伴了她一下午的经典款LV手包随手放在玄关的柜子上,仿佛也卸下了一层在外精心维持的、名为“得体”的铠甲。屋内一片寂静,丈夫还在外地出差,偌大的空间里,只有她略显疲惫的呼吸声和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的细微声响。

几乎是下意识的,她点开了那个置顶的、名为“省高高三(七)班亲亲一家人”的微信群。果然,如同预料中的一样,红色的未读消息数字已经变成了“9999 ”。她深吸一口气,点了进去。

刹那间,仿佛整个下午那场流光溢彩、暗流涌动的成人礼,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再次在她眼前鲜活起来,甚至比亲临现场时,更添了几分喧嚣与直白。

群里早已被海量的照片和短视频淹没。家委会之前确实提过,专门请了专业的跟拍团队,为孩子们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然而,此刻刷屏的,绝大多数却是家长们自己用手机拍摄的、角度各异、画质不一的影像。云染染慢慢滑动着屏幕,眼神平静地掠过那些精心构图、甚至明显经过后期调色的照片——

有孩子与父母在礼堂恢弘背景前的全家福,笑容标准,衣着光鲜,每一根头发丝都透着精心打理过的痕迹;有抓拍的孩子接受班主任寄语的特写,眼神里闪烁着被镜头捕捉到的、略显刻意的感动;有红毯上气场全开的瞬间,一家三口,甚至带着保镖,步伐坚定,目光自信,仿佛走在国际电影节的红毯上;还有仪式结束后,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前的合影,孩子们勾肩搭背,家长们谈笑风生,俨然一个稳固的小圈子。

她耐心地往下翻,手指偶尔停顿。她看到了自己的女儿汪明玥。在一张抓拍的班级大合照角落里,明玥微微侧着头,露出一个清淡的、似乎带着点走神的笑容。在另一段短视频里,她正低头整理着自己胸前那条月光石项链,侧脸柔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周围那些面对镜头挥手的同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几张,是她和两个要好的女生凑在一起低声说笑,画面模糊,但能感受到那份属于少女之间的、轻松自然的氛围。

照片不多,寥寥数张。而且,几乎找不到一张以明玥为绝对主角的、清晰完美的正面照。云染染的心,像被一根极细的丝线轻轻勒了一下,不疼,但有一种清晰的、名为“失落”的牵拽感。

她想起下午注意到的那几个穿梭在人群中的专业摄影师,他们的相机镜头又大又长,看起来无比专业。家委会在活动前征集过意见,也收取了相应的费用,承诺会共享所有跟拍素材。但活动结束了,似乎并没有人立刻在群里发放那些所谓的“专业照片”,也没有给家长们分发便于摄影师识别的臂贴。于是,镜头自然而然地,更多地聚焦在了那些善于展示、或者本身就处于视觉中心的孩子和家庭身上。

“这不是攀比……”云染染在心里对自己说,试图为眼前这无声的影像盛宴找到一个更温和、更准确的注解。她词穷了。或许,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性关注”?是资源(包括摄影师的镜头)在人群中自然流动的结果?是某种气场强大者天然的吸引力法则?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可见度”与“话语权”的微妙体现?

她甩甩头,驱散这些过于复杂的念头。每个人都有手机,想拍,自己拍就是了。她默默地、仔细地将那几张捕捉到女儿身影的照片——哪怕是模糊的侧影、或是人群中的一角——一一长按,保存,下载,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藏进手机里一个名为“玥宝十八岁”的专属相册。动作轻柔,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珍视。

做完这一切,她放下手机,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和远处零星的灯火,心绪渐渐平复,继而如同潮水般涌上的,是女儿汪明玥这十八年来的点点滴滴。

十八年:用心浇灌的旅程

这十八年,她自问,是倾注了心血的。

从明玥蹒跚学步起,云染染就秉持着“发现兴趣,支持探索”的原则。只要女儿流露出对某项事物一丝半点的好奇,她都会尽力去满足。于是,家里的日程表曾一度被各种兴趣班填满——钢琴的黑白键前,有过明玥皱着眉头练习指法的小小身影;舞蹈房的把杆旁,留下她踮起脚尖、汗水湿透练功服的坚持;画架上涂抹过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色彩;围棋盘上落下过稚嫩却认真的棋子;甚至还有短暂接触过的古筝、小提琴、书法、朗诵……真正算得上是“吹拉弹唱跳”,只要她喜欢,或者仅仅是表现出不排斥,云染染都毫不犹豫地报上。

她从不奢求女儿成为郎朗或杨丽萍,她只是希望,在这些艺术的浸染中,明玥能感知到美,能多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在未来漫长而偶尔枯燥的人生里,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可以栖息的精神园地。事实证明,这些看似“无用”的熏陶,确实让明玥比许多同龄人更沉静,更有共情力,审美也更细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