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承四季:在匠心与热爱里,看见每个鲜活的模样
上海非遗展的清晨,薄雾刚散,“一力轻选×央美守白”的展台前就围满了人。春款藤蔓刻刀的嫩绿珐琅在晨光里泛着生机,夏款荷瓣剪刀的淡粉钻石折射出温柔的光,秋款麦穗铣刀的金黄颗粒像缀满露珠的麦芒,冬款梅枝餐具的莹白瓷胎上,钻石梅蕊凝着清冷的美——守白穿着米白色旗袍,正用春款刻刀帮一位老奶奶修整竹编;周深穿着蓝色工装,袖口挽到小臂,手里举着冬款梅枝餐具,语速轻快地给观众讲解钻石镶嵌工艺;童欣戴着月半猫妈妈发箍,忙着给体验区的孩子分发迷你钻石剪刀;惊鸿、青提子、玻璃骨则在“四季非遗故事墙”前,给观众讲每款工具背后的匠人故事。
“守白老师,这藤蔓刻刀真的能雕出这么细的花纹吗?”一位年轻妈妈指着展台上的竹编作品,眼里满是好奇。守白笑着递过刻刀:“您试试,它很轻,刀刃锋利又安全,就算是新手也能雕出好看的纹样。”
年轻妈妈接过刻刀,小心翼翼地在竹片上划动,一道流畅的藤蔓线条瞬间显现,她惊喜地叫出声:“太神奇了!我女儿肯定喜欢,能给她买一套吗?”
守白点头,目光不自觉飘向不远处的周深——他正半蹲在地上,给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演示冬款梅枝餐勺的用法,指尖捏着勺柄转了个圈,钻石梅蕊在光下闪了闪,逗得孩子咯咯笑。守白心里暖暖的,想起第一次在柘城和周深对接快闪货源时,他也是这样,明明是技术出身,却总能用最通俗的话把专业事讲明白,连车间里最固执的老匠人,都愿意听他的建议。
一、守白:在艺术与传承里,找回初心的温度
展台上,守白接过竹编传承人老周递来的竹料,春款刻刀的嫩绿手柄贴合掌心,刀刃轻轻落在竹条上,她忽然想起大学时第一次跟着非遗老师学竹编的场景——老师说“竹编要‘顺纹走刀’,就像做人,得懂顺势而为”。那时她总觉得艺术要标新立异,设计的作品满是尖锐的线条,直到这次和周深团队合作四季工具,才明白“真正的创新,是把传统揉进现代,让硬邦邦的工具,藏起软乎乎的心意”。
“守白老师,您雕的藤蔓跟活的一样!”一位举着相机的观众凑过来,镜头对准刻刀下的竹条,“这刀的弧度太绝了,握在手里一点都不费力,您是怎么想到这样设计的?”
守白笑着抬眼,正好对上周深望过来的目光,他眼里带着点笑意,像在说“看,我就说这设计能行”。她清了清嗓子:“不是我设计得好,是周深团队把细节磨得好。这刀刃的弧度,他们陪我找了二十个手模试握感;藤蔓顶端的钻石颗粒,是周深盯着打磨师傅,磨了五十颗才选出最亮、最不扎手的——好工具,是设计师和匠人一起‘熬’出来的。”
午休时,守白坐在展台后的折叠椅上,翻出手机里的设计草稿——最早的春款刻刀,藤蔓是繁复的欧式卷草纹,是周深拿着车间里老匠人用了三十年的竹刀来劝她:“守白,你看这刀把,老匠人握了三十年,磨出的弧度最贴手,花纹也简单,能省劲儿——工具要先好用,再好看。”
“在想什么?笑这么甜。”周深端着两杯冰美式走过来,递她一杯,指腹还沾着点钻石打磨时的金刚砂粉末,“老周刚才找我,说用春款刻刀编竹篮,效率比以前高了一倍,想定制一批竹编专用刀,刀头要更薄点,能雕细竹丝。”
守白接过咖啡,指尖碰到杯壁的凉意,心里却暖暖的:“在想你当初劝我改设计的样子,现在才懂,‘好看’是给别人看的,‘好用’才是给自己人的。”
周深笑了,指尖蹭了蹭她手机屏幕上的草稿:“现在懂了就好,以后咱们设计‘非遗专用款’,我陪你去跟老匠人聊,他们说要啥样,咱们就做啥样——工具是给手艺人用的,他们的话,比设计稿上的线条管用。”
二、周深:在技术与温度间,藏起骨子里的细腻
下午的体验区,周深正给一位戴老花镜的退休教师调试秋款麦穗铣刀。老人叫张建国,以前是中学美术老师,退休后手抖得厉害,再也没碰过刻刀。周深蹲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慢慢把铣刀对准木片:“张老师,您别慌,这刀头是HPHT培育钻石,硬度10级,不用使劲,顺着木纹轻轻推就行,我帮您扶着……”
木片上慢慢显现出一粒麦穗的轮廓,张老师的手还是有点抖,周深却没催,只是轻声说:“对,就这样,您看这麦穗的纹路,铣刀的拉丝工艺能帮您卡准线条,就算抖一点,也能雕出形状。”
当第一粒完整的麦穗雕出来时,张老师眼眶红了,握着铣刀的手微微发颤:“多少年了,我以为再也雕不了东西了……这刀,比我年轻时用的德国刻刀还懂我。”
周深站起身,悄悄揉了揉蹲麻的膝盖,笑着说:“不是刀懂您,是这刀能帮您‘省力’——您以前用普通刻刀,得使劲压,手抖就容易歪;这钻石铣刀锋利,不用使劲,您的手就稳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