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炮顺着药苗指引的方向往药道时序园走时,验药箱里的《药材生长月令》正随着步伐轻晃。封面是用粗麻布缝制的,布面还留着点点泥渍 —— 那是历代药农记录生长时蹭上的,内页用工笔绘制着药材生长图谱:春分播种的防风出土时的嫩芽形态、夏至生长的薄荷叶片纹路、霜降采收的地黄块根断面…… 每幅图旁都标注着 “播种期”“采收时”“生长忌”,最珍贵的是夹在书中的 “候时木牌”,牌面刻着 “顺天而长” 四字,牌身因常年插在药田已泛出浅褐色,此刻在时序园的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半块刚采收的春砂仁共鸣,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淡金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加湿器嗡鸣 —— 那是恒温大棚里的设备声。两人刚穿过刻着 “应候而生” 的竹篱笆,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攥紧了拳头:原本按二十四节气分区种植的药田,如今被改成了连片的玻璃大棚,温度计显示常年保持 25℃,大棚里的人参用灯光照着疯长,枸杞藤上同时挂着青果和红果,而田埂上的 “节气碑”(标注药材播种采收时间的石碑)被推倒在沟里,碑上的 “清明种牛膝,立秋收白芷” 字样被水泥糊住,旁边的灌溉渠被改成了营养液管道,流淌着黄绿色的液体。
“爷爷你看,他们把药材弄得四季不分了!” 小家伙指着最显眼的大棚,里面的当归长得又粗又壮,叶片却透着病态的嫩黄,技术员正往根部埋着白色的肥料颗粒,“这哪是长药材,是催肥肉!” 时序园中央的 “育苗畦”(按节气培育幼苗的田垄)被改成了无菌培养室,架子上的玻璃瓶里装着药材组织,标签写着 “30 天速成”。更刺眼的是大棚外的标语:“打破季节限制,药材全年供应 —— 科技种植,产量翻十倍”。
黄三炮走到被推倒的节气碑前,蹲下身用手抠掉碑上的水泥 —— 下面的石刻很深,是清代药农用錾子凿的,笔画里还嵌着经年的泥土,“霜降采山药” 五个字的刻痕里,能看到细微的植物根系。他从验药箱取出包刚收获的知母种子,颗粒饱满带着自然的褐色:“这是秋分收的种子,” 他往旁边的空地上撒了几粒,“得经过冬天的冻藏,明年清明才能发芽,哪能靠机器催?” 说话间他已用锄头刨出个小坑,把种子埋进去,“你看这泥土,得是带着腐叶的熟土,掺了三分之一的河沙,那些营养液泡着的哪有这股子养根的土气?”
时序园老板园伯穿着白大褂走过来,手里拿着个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着各项数据。他踢了踢旁边的锄头:“黄师傅别守着老皇历了,现在谁还等得起一年半载?我这大棚用的是无土栽培,光照、湿度、养分全电脑控制,三个月就能收一茬,比你看天吃饭强多了。” 他指了指旁边的产量表,“看见没?这季的人参收了五千斤,够你种五年的!”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速成当归的大棚前一放。老鳖似乎嫌大棚里的空气闷,猛地对着塑料膜喷出股清水,薄膜上立刻凝出白雾,里面的当归叶片竟开始发黄枯萎,根部渗出粘稠的汁液。“大家快看!” 小家伙举着摄像机绕场一周,“这些都是假药材!爷爷说真药材得顺着节气长,像这样 ——” 他从怀里掏出颗自己种的小苍术,虽然只有拇指大,却带着浓郁的香气,引来几个菜农的驻足。
新出现的老药农耕伯背着个竹编背篓走来,篓里装着间苗用的小锄、除草用的手镰、测定土壤湿度的陶片,还有一把从老药田取的陈土。老人看见营养液管道就叹气:“当年我师父教我种药,第一桩事是记农时,他说‘药材是活物,得跟着日月走,差一天收,药性就差三分’。” 他从背篓里拿出本油纸包着的《农桑辑要》,翻到 “药部” 那页,“这里写着‘枸杞春剪枝,夏疏花,秋摘果’,哪有一年结五次果的道理?”
园伯被说急了,从实验室推来台 “智能种植机”,往托盘里倒了些 “复合基质”:“看好了!这机器能模拟全年气候,不管啥种子放进去,设定好天数就能收获,检测报告显示有效成分达标,比你翻土施肥强多了!” 他按下 “人参” 键,机器立刻开始运转,指示灯依次亮起,“等会儿对比下,看你土法种的和我这‘科技药材’有啥不一样!”
黄三炮没接话,从《药材生长月令》里翻出张 “二十四节气种植表”,上面用朱砂标着 “立春种桔梗,雨水播丹参,惊蛰栽白术”。他往育苗畦里撒了些桔梗种子,用竹耙轻轻耙平:“这叫‘顺时育苗’,” 他指着远处的山,“得等山桃花开的时候种,土温稳定在 10℃以上,种子才能醒过来,你那机器哪懂这天地的信号?” 说话间个戴草帽的老药农凑过来说:“俺家的桔梗都等惊蛰后才下种,这时候种的出苗不齐,还容易生病。” 黄三炮递给他一把种子:“来,帮着撒撒,这才是正经种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