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嘅可能》(粤语诗)
文/树科
阿妈婆婆生
婆婆佢阿妈生
佢阿妈佢阿妈生……
你阿妈你婆婆生
你婆婆佢阿妈生
佢阿妈佢阿妈生……
佢阿妈佢婆婆生
佢婆婆佢阿妈生
佢阿妈佢阿妈生……
佢哋嘟喺边个生嘅?
道生一……道生我哋……
《树科诗笺》2025.5.13.粤北韶城沙湖畔
《在粤语呢喃中叩问存在》
——论《道嘅可能》的哲学诗性
文/阿蛋
一、方言的哲学突围:粤语诗的语言革命
《道嘅可能》以粤语方言构筑诗行,这种语言选择本身便是一场颠覆传统的诗学革命。粤语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方言之一,承载着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其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大量保留的古汉语词汇,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语言质地。在这首诗中,“阿妈”“婆婆”“边个” 等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让诗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仿佛能听见岭南人家日常交谈的呢喃。
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中强调 “语言是存在的家”,《道嘅可能》通过粤语方言的运用,将存在的追问牢牢扎根于本土语言的土壤。当普通话诗歌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审美范式时,树科选择粤语创作,打破了诗歌语言的同质化困境,使诗歌语言重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猎奇,而是诗人对诗歌语言可能性的勇敢探索,是对存在本质的重新审视。
从语言学角度看,粤语的使用赋予诗歌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诗歌中重复的句式 “阿妈婆婆生”“婆婆佢阿妈生”,配合粤语的发音特点,形成一种类似民谣的韵律,朗朗上口。这种韵律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更在不断的重复中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在吟诵过程中逐渐沉浸于对生命起源的思考。
二、生命链条的无穷追溯:解构与重构的诗学策略
诗歌以看似简单的家族生育链条展开:“阿妈婆婆生 / 婆婆佢阿妈生 / 佢阿妈佢阿妈生……” 这种重复递进的表述方式,构建了一个无限延伸的生命谱系。表面上,诗人在追溯家族的生育历史,但实际上,这是对人类生命起源的哲学解构。每一个 “生” 字,都代表着一次生命的延续,无数个 “生” 字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的生命长河。
这种解构策略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结构是不稳定的,通过不断的解构,可以揭示出事物的多重可能性。在《道嘅可能》中,诗人通过对生育链条的无限延伸,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生命起源的简单认知。我们习惯将生命的起源归结于某个具体的个体或事件,但在这首诗中,生命的起源变得模糊而不可知,每一个生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形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然而,解构并非目的,重构才是诗人的最终诉求。当读者在无限的生育链条中迷失时,诗歌突然笔锋一转:“佢哋嘟喺边个生嘅?/ 道生一…… 道生我哋……” 这一转折,将个体生命的追溯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诗人借助道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哲学思想,重构了生命起源的认知体系,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三、道家哲学的现代回响:诗与道的互文性
“道生一…… 道生我哋……” 这句诗的出现,使整首诗的意境发生了质的飞跃。道家哲学中,“道” 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树科在诗歌中引入 “道” 的概念,将对生命起源的追问与道家哲学相融合,使诗歌具有了形而上的思辨色彩。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引用,而是一种现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质层面的追求,忽视了对生命本质和宇宙规律的思考。《道嘅可能》通过诗歌的形式,重新唤起人们对道家哲学的关注,让古老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诗歌中的 “道”,既是对生命起源的终极解释,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从互文性角度看,《道嘅可能》与道家经典形成了丰富的对话关系。诗歌中对生育链条的追溯,与道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的思想相呼应,暗示着生命的延续是阴阳调和、自然运化的结果。同时,诗歌结尾对 “道” 的强调,也与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相契合,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四、重复与留白:极简主义的诗学魅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