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诗学的在地性与超越性》
——《旅行同意义》的文本细读与诗学阐释
文/袖子
这首题为《旅行同意义》的粤语诗作,以独特的方言表达和凝练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场域。诗人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在方寸之间完成了对"旅游"与"旅行"这对现代性概念的祛魅与重构。全诗三节九行,呈现出由表及里的认知递进,恰如现象学还原的诗歌实践。
首节"旅游嘅唔系旅行/旅行唔喺旅游嘅……"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句式开篇,通过"嘅"与"喺"的语音重复制造回环效果。这种刻意为之的"同义反复"实则暗含深意,令人想起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关于语言游戏的论述——词语的意义在于使用。诗人以方言特有的语法张力,解构了现代汉语中这对近义词的固化认知,为全诗奠定了现象学悬置的基调。
第二节"登高睇远,噈嚟落山/过寺唔剃,方丈敬你……"转入具象描写,却暗含禅机。"登高睇远"典出《论语·雍也》"登东山而小鲁",但诗人以粤语"睇"替代"观",赋予动作更强的身体性。"噈嚟"这个方言拟声词模拟下山脚步声,与后文的"??"形成音义呼应。过寺不剃发的意象,令人想到《坛经》中慧能"菩提本无树"的公案,暗示真正的修行不必拘泥形式。方丈的"敬"字用得极妙,既保留古汉语的庄重感,又通过粤语发音赋予新的韵律。
第三节"??过深坑,瞓过荒滩/噈知读书仲要出门行……"将诗意推向**。"??"这个古字在粤语中保留原义,与《诗经·豳风》"陟彼崔嵬"的"陟"形成古今对话。"瞓"作为粤语特有动词,比"睡"更具俚俗生命力。尾句化用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却反向操作,强调身体经验对知识的补充,暗合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三个"噈"字在诗中形成声音线索,模拟旅行的节奏感。
从诗学传统看,该作延续了岭南"竹枝词"的方言写作脉络,又吸收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并置技巧。诗人将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转化为粤语特有的音韵节奏,使"深坑"与"荒滩"这样的世俗意象获得形而上的光彩。这种语言策略令人想到也斯的《蔬菜的政治》,但树科更注重单字古义的激活,如"??"字在简繁转换中的语义重生。
在符号学层面,诗歌构建了多组二元对立:旅游/旅行、登高/落山、读书/出行。但诗人通过粤语的音韵黏连消解了这些对立,如"唔系"与"唔喺"的微妙差异,展现方言对抽象概念的独特分割能力。这种语言自觉,与洪席耶所说的"感性的分配"不谋而合。
该诗最精妙处在于用最俚俗的方言词汇承载最深刻的哲学思考。就像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强调的,真正的翻译应该透过语言外壳触及"纯语言"。树科用粤语写作恰似一种"方言翻译",将普遍性的生存之思装入特定的语言容器。当读者需要借助注释理解"噈嚟"这样的拟声词时,反而获得了对"旅行"本质更鲜活的感知。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看,这首诗体现了粤语写作的抵抗性。在普通话霸权日益强化的语境下,诗人坚持用"睇瞓"等方言词,不仅是对语言多样性的扞卫,更是对标准化思维的挑战。这种抵抗不是封闭的,正如诗中所说"出门行",粤语在此成为通向更广阔认知的桥梁。
当代诗学正在经历"地方性知识"的复兴,树科的创作提示我们:真正的普遍性必须经由特殊的语言路径才能抵达。就像诗中那个不过寺却获敬的旅人,最地道的方言表达反而最能触动普遍的人类情感。这首九行短诗因而成为观察当代汉语诗歌发展的精妙切片,它证明:诗的意义,永远在语言的旅行途中生成。
喜欢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粤语诗鉴赏集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