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诗意的辩证》

《旅行同意义》(粤语诗)

文/树科

旅游嘅唔系旅行

旅行唔喺旅游嘅……

登高睇远,噈嚟落山

过寺唔剃,方丈敬你……

??过深坑,瞓过荒滩

噈知读书仲要出门行……

《树科诗笺》2025.5.10.粤北韶城沙湖畔

《诗意的辩证》

——论《旅行同意义》中的哲学镜像与语言张力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呈现多元性与实验性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旅行同意义》以其独特的语言质感与深邃的哲学思辨,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维度。这首诗以 “旅行” 为核心意象,通过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味与精炼的诗行,构建起一个充满辩证思维的诗意空间,深刻探讨了旅行与人生、行动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方言诗学:粤语语言的独特魅力?

粤语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方言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旅行同意义》中,诗人树科大胆运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使得诗歌在语言层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鲜活的生命力。?

“旅游嘅唔系旅行,旅行唔喺旅游嘅……” 开篇即以粤语口语化的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常规。“嘅”“唔系”“喺”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这种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亲切感与真实感,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诗歌的语言边界,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诗人余光中在《诗与语言》中所说:“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独特记忆与情感。” 树科将粤语融入诗歌创作,正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实践,通过方言的独特表达,展现了粤语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与情感世界。?

同时,粤语的声调丰富,具有九声六调,这种独特的语音特点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具有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诗歌中长短句的交错运用,配合粤语的声调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性。例如 “登高睇远,噈嚟落山,过寺唔剃,方丈敬你……” 这几句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与富有节奏感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一首悠扬的民谣,在读者耳边回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意象解构与重构:旅行的多重意蕴?

诗歌以 “旅行” 为核心意象,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旅行表面现象的描绘上,而是通过对旅行意象的解构与重构,赋予其多重哲学意蕴。?

“旅游嘅唔系旅行,旅行唔喺旅游嘅……” 诗人开篇便以一种悖论式的表达,对 “旅行” 与 “旅游” 进行了区分。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旅行” 与 “旅游” 常常被视为近义词,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旅游往往侧重于物质层面的享受,如游览风景名胜、品尝美食等;而旅行则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探索与成长,是一种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度认知过程。这种区分,类似于中国古代哲学中 “形而下” 与 “形而上” 的辩证关系。《周易?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旅游如同 “器”,是具体的、物质的;而旅行则如同 “道”,是抽象的、精神的。诗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为诗歌奠定了哲学思辨的基调。?

诗中 “登高睇远,噈嚟落山,过寺唔剃,方丈敬你……” 等意象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旅行的内涵。“登高睇远” 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站在高处,视野开阔,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种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而 “噈嚟落山” 则暗示着探索过程中的起伏与回归,即使登上了高峰,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这种过程体现了人生的循环与变化。“过寺唔剃” 这一意象颇具深意,寺庙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象征,而 “唔剃” 则表示不随波逐流,保持自我独立的思考与选择。方丈对此表示敬重,说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觉悟。这一系列意象的组合,将旅行与人生的修行、精神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旅行不再仅仅是一种空间上的移动,更成为了一种心灵的跋涉与精神的升华。?

三、哲学思辨:行动与认知的辩证关系?

《旅行同意义》不仅仅是一首关于旅行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辨的作品,它深入探讨了行动与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

“??过深坑,瞓过荒滩,噈知读书仲要出门行……” 这几句诗以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许多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王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 的观点,认为知和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诗中 “??过深坑,瞓过荒滩” 正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艰难险阻,才能真正理解 “读书仲要出门行” 的道理。读书获取的是间接经验,而旅行则是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