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打算装修房子

1953年的春风,带着料峭寒意,却也悄然融化了护城河畔的残冰。

何雨柱兄妹俩那个丰足温暖的春节余韵犹在,四合院里其他几户人家的年味却已散得七零八落,只剩下贾张氏时不时的抱怨和易中海那张愈发阴沉的脸。

何雨柱的心思,早已不在那些腌臜算计上。他站在自家屋前,仔细打量着属于何家的这三间中院正房和旁边的小耳房。

这三间正房,坐北朝南,本是四合院里最好的位置。但年久失修,屋顶的瓦片松脱缺损,去年夏天暴雨时,他和雨水睡的东屋漏得最厉害,雨水的小床都挪了好几次位置;墙壁的泥灰大片剥落,露出里面发黄的碎砖;窗户纸更是破破烂烂,寒风直往里灌。

屋里更是拥挤不堪——中间是小小的堂屋兼吃饭地方,西边那间原本是他和雨水挤着住,东边何大清那屋空着,堆了些杂物,小耳房更是塞得满满当当。雨水渐渐大了,再跟他挤一个屋,实在不方便。

何雨柱推开自家堂屋的门,目光扫过略显凌乱的屋子。

“哥,回来啦!”雨水听见动静,扭过头,小脸上带着点无奈,“你看,又蹭脏了。”她指着衣服下摆蹭上的灰尘。

何雨柱没说话,他的视线掠过这间承担了太多功能的屋子——吃饭、睡觉、待客、堆放杂物,甚至雨水写作业也只能在吃饭的八仙桌上腾出一小块地方。

何雨柱回过神,笑着揽过妹妹的肩膀,指着屋顶和墙壁:“雨水,想不想咱们家屋子更亮堂、更暖和点?下雨天也不漏,刮风天也不透风?”

雨水眼睛一亮:“想!当然想!哥,我们要修房子吗?”

“嗯!”何雨柱点头,眼神带着规划和期待,“开春了,把屋顶的瓦换换新的,墙里外都重新抹一遍,刷上白灰。窗户也换新窗纸,糊得严严实实的!屋里……再请木匠打个结实的柜子,给你放书和衣服,哥也打个放厨具家伙事儿的架子!”

雨水听得小脸放光,仿佛已经看到了焕然一新的家:“太好了!哥!”

秦淮茹抱着才几个月大、正哇哇哭闹的棒梗,从贾家窗户里探出头来,眼神复杂地看了一眼何家这边,又很快缩了回去,只剩下婴儿的啼哭声断断续续传来。

这逼仄、混乱,毫无**可言的生活空间,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勒得何雨柱有些喘不过气。更紧迫的是那份对未来的预见——1954年公私合营的浪潮将席卷鸿宾楼,紧接着就是1955年全面统购统销!

粮票、布票、工业券,这些无形的绳索一旦勒紧,再想大兴土木地改造房子?

难如登天。必须在政策收紧之前,把家彻底归置出来!给雨水一个真正属于她自己的、干净明亮的空间,也给自己一个能安心琢磨手艺、规划未来的地方。

公私合营后,收入来源会更单一、更透明,趁着现在还有些余裕,必须快刀斩乱麻。

夜深人静,雨水在里间炕上发出均匀的呼吸。何雨柱坐在堂屋的小桌前,就着油灯橘黄的光晕,小心地摊开那个厚厚的牛皮纸本子——他的账本,立足这个时代的底气与掩护。

指尖划过一行行清晰的字迹,资金的来源与去向早已在他心中盘算过无数遍:

何大清生活费结余:年前那笔“生活费”,明面上还剩十五万旧币。这是四合院众人都“知道”的钱,是装修的合理启动资金之一。

鸿宾楼三灶工钱积蓄:每月三十二万的稳定进项,除去兄妹俩精打细算的开销(雨水学费、书本、必要的营养),几个月下来,实打实攒了三十八万七千块。这是他“何雨柱”凭本事挣下的体面钱,每一分都经得起推敲。

“何大清装修专款”:意念沉入空间小院。属于何大清的那份原始巨款,除了去鸽子市屯物资花费的,还有差不多两百多万。

让雨水给何大清去个信,说明了兄妹分房居住的必要和困难,让何大清这个当爹的汇了一笔“装修专款”回来——金额就定一百万。

“李师傅借款”——最后的堡垒:何雨柱提笔,在账本新的一页郑重写下:“暂借恩师李存义先生,房屋修缮款,人民币一百万元整(旧币)。”

落款日期是三天后。这笔钱,他根本没打算真去借。

这只是给四合院那些窥探的眼睛,尤其是易中海,准备的一个最体面、最无法反驳的“合法”来源。

一个十七岁就出师掌灶、前途光明的徒弟,师傅借点钱给他安家置业,改善妹妹生活,合情合理,甚至能传为美谈。

明面上的钱(何大清生活费结余 自己积蓄 何大清“装修专款”)加起来一百五十三万七千。要支撑起他构想的彻底翻新,加上添置必要的家具,应该差不多。

“师傅借款”这一百万,就是压垮所有质疑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确保装修质量不打折扣的底气。

他满意地合上账本,嘴角勾起一丝笃定的弧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钱的来路,已布下四重保险,滴水不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合院:守护何雨水,何雨柱逆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