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如何把这颗“炸弹”安全地送出去?

夜色如墨,将县委大院的轮廓晕染得模糊不清。

档案室里,陆远没有开灯,他就静静地坐在那张破旧的办公桌前,像一尊融入黑暗的雕塑。白日里那种发现惊天秘密后的亢奋与战栗已经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冰点的冷静。

他眼前仿佛悬浮着一个无形的倒计时,滴答作响,每一下都敲击在他的神经上。

这颗被他从历史的尘埃里刨出来的“炸弹”,威力足以炸平一座山头,但它的引信,此刻就攥在他自己手里。他若是一个不小心,第一个被炸得尸骨无存的,就是他陆远。

他必须为这颗炸弹,设计一个完美的、绝对安全的“快递”流程。

他不是没想过匿名举报。写一封信,把磁带和资料复印件往市纪委门口一扔,简单直接。但这个念头很快被他否决了。

匿名举报信,在官场上的权重低得可怜。一封没有来由的信,指控一位德高望重的前市领导,大概率会被当成神经病的恶意攻击,直接锁进柜子,永不见天日。

更何况,方振邦经营安河三十年,市纪委内部难道就没有他的旧部和眼线?这封信一旦落入对方手中,他们顺着邮戳、纸张、字迹一查,自己暴露的风险极高。

所以,这颗炸弹必须“实名制”投递,而且投递人必须分量足够,不容忽视。

王书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这个目标,是他唯一的选择。

问题是,他一个县委办的副主任,凭什么能见到一位市委常委?又凭什么能让对方相信自己?

直接预约汇报工作?别开玩笑了。他陆远还没这个资格。就算办公室给预约上了,他一个档案室主任,跑去跟市纪委书记汇报什么?汇报自己整理出了多少斤旧报纸吗?

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合逻辑。

陆远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笃笃”声。他在脑海中搭建着一个舞台,设计着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

他需要一个剧本,一个天衣无缝的剧本。

首先,他需要一个“名目”,一个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市委大楼,甚至出现在王书记视野范围内的“名目”。这个名目,必须和他【甘于寂寞的研究员】这个人设完美契合。

研究员……研究员能干什么?

陆远眼睛一亮。对了,写报告!

一个沉迷于故纸堆,与世无争,甚至有点书呆子气的年轻干部,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对本县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呕心沥血写出了一份“学术报告”,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指点和斧正”。

这个剧本,简直完美!

既符合他的人设,又显得他积极上进,最重要的是,充满了那种不通世故的“天真”。一个天真的人,才有可能在“无意”中,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报告的主题是什么?不能是白马河工程,那太直接了。必须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又能巧妙地搭上线的题目。

陆远从椅子上站起来,在黑暗中踱步。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记忆宫殿里,那些他阅览过的文件标题如流星般划过。

有了!

《关于安河县建县以来廉政建设历史脉络的初步探讨论文》。

这个题目,简直是神来之笔。

首先,它足够“红”,足够“正”,完全是政治正确的典范。其次,它又足够“虚”,足够“偏”,符合一个档案室研究员的视野局限。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它的主题是“廉政建设”,天然就和纪委的工作挂钩。

他拿着这份报告,去市纪委找相关处室的领导“请教”,谁也说不出半个“不”字。

剧本的第一幕,搭好了。

接下来,是第二幕:如何“偶遇”王书记。

王书记是市委常委,行踪不会对外公布。想在他的必经之路上守株待兔,无异于大海捞针。

陆远想到了一个人——周海东。

他的这位“老师”,在青阳镇当了一辈子土皇帝,消息算不上灵通,但对体制内的一些“门道”,却比谁都清楚。

陆远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周海东的号码。

“喂,周书记,没打扰您休息吧?”陆远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和一丝年轻人的热络。

电话那头的周海东似乎刚喝了点酒,声音有点含糊:“小陆啊,怎么想起给我这个老头子打电话了?在县委办待得还习惯吧?没被人欺负吧?”

“托您的福,挺好的。钱主任他们都挺照顾我的。”陆远笑了笑,“就是档案室的工作有点……清闲,我这人闲不住,就自己找了点事干。”

“哦?什么事?”周海东来了点兴趣。

“我这不是天天看档案嘛,就顺手整理了一下咱们县廉政建设的历史资料,写了篇小文章,想着能不能在市里的D建刊物上发表一下,也算咱们县委办的一点小成绩。”

周海东在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品味陆远话里的意思。他这种老江湖,一听就明白了,这小子是不甘寂寞,想搞点名堂往上递话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官场影帝:我靠演技平步青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