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镇新任镇长周海东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他今年刚满四十,从县里一个重要部门的副职调任至此,正是年富力强、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时候。他的手指在厚厚的红木办公桌上轻轻敲击着,面前摊开着两份档案。
一份是李爱民的。履历光鲜,评价优秀,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字里行间都是一个“圆滑干练”的老同志形象。然而,档案的最后,却附上了一张市纪委的立案调查通知书,那鲜红的印章,像一滩干涸的血,将前面所有的光鲜都染成了讽刺。
另一份,是陆远的。薄薄几页纸,简单得有些寒酸。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分到青阳镇。入职评价一栏里,前任镇长王振国的评语尤其刺眼:“该同志性格耿直,缺乏变通,尚需磨炼。”
周海东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缺乏变通?
他将两份档案合上,靠在宽大的椅背上,闭上了眼睛。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将他到任后发生的这两件大事,一帧一帧地重新过了一遍。
第一件,扳倒前任镇长王振国。表面上看,是陆远在干部大会上被逼急了,一番“肺腑之言”和一本工作日志,恰好被市纪委王书记看在眼里,属于典型的“无心插柳”。
第二件,拿下党政办主任李爱民。表面上看,是陆远接手了信访烫手山芋,在与“老访户”儿子王小军的斡旋中,无意间触碰到了李爱民的逆鳞,最终引发了一封“匿名举报信”。
如果只看一件,可以说是运气,是巧合。
可当两件事串联在一起,巧合,就成了最大的疑点。
周海东不是刚出校门的毛头小子,他在县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见过的“演员”比陆远见过的领导还多。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个在全镇干部面前“惶恐不安”的年轻人,那个在酒桌上“憨厚醉酒”的和事佬,那个在李爱民被带走时“茫然无措”的下属,全都是他妈的戏!
什么愣头青,什么傻人有傻福,都是伪装!
这小子,分明就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一柄藏在鞘里的剑!
他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便精准地切中要害,一击毙命,而且事后还能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他只是那个被命运推着走的、运气好到爆棚的无辜者。
第一次,他借的是市纪委王书记的“势”,用一个眼神和一本日志,撬动了王振国这座大山。
第二次,他借的是“民愤”和“人情”,用一场精心设计的酒局和一封恰到好处的举报信,将根深蒂固的李爱民连根拔起。
整个过程,他自己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有的攻击,都像是别人主动发起的。王书记的雷霆之怒,王小军的当众发难,匿名人的正义举报……他就像一个最高明的导演,只负责写好剧本,然后躲在幕后,看着他选中的演员,上演一出他早已知道结局的大戏。
周海东越想,后背越是感到一丝凉意。
他甚至怀疑,陆远当初接下信访案那个烂摊子,当众扮演“热血愣头青”,根本就不是为了向自己表忠心,而是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是李爱民!
这个年轻人,对人心的洞察,对时机的把握,对局势的利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此子,不简单啊……”周海东缓缓吐出一口烟圈,烟雾模糊了他锐利的眼神。
他知道,这样的人,是双刃剑。用好了,能为自己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用不好,那锋利的剑刃,随时可能伤到握剑者自己。
他沉默了许久,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需要一把快刀,来斩断青阳镇盘根错节的旧势力。而陆远,就是最合适的那一把。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党政办的内线。
“让陆远同志,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
镇长要亲自见陆远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飞遍了政府大院的每一个角落。
当陆远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时,整个党政办公室的空气都仿佛凝滞了。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跟随着他的身影。那眼神里,有好奇,有嫉妒,有敬畏,更有掩饰不住的探究。
这些天,陆远依旧是那个陆远,每天端茶倒水,打印文件,见谁都笑脸相迎,仿佛李爱民的倒台,真的只是一场与他无关的意外。
可越是这样,众人心里就越是发毛。
如今,新任镇长亲自召见,这出大戏,终于要图穷匕见了?
陆远穿过走廊,走向镇长办公室。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后那些如同实质的目光,但他面色如常,脚步沉稳,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面对大领导时应有的忐忑与恭敬。
“笃,笃,笃。”
他敲响了那扇决定着青阳镇无数人命运的红木门。
“进来。”
陆远推门而入,一股浓重的烟味扑面而来。周海东正坐在办公桌后,看到他进来,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