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用利润打动资本!
次日,晨光熹微。
东林区委书记办公室里,一反前几日的紧张肃杀,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武夷岩茶的焦糖香。
小陈像一个准备迎接大考的学生,第三次检查了桌上的文件摆放,确保那本黑底烫金的计划书放在最显眼,又最不刻意的位置。他偷偷瞥了一眼自己的领导,陆远正站在窗前,手里端着一杯清茶,神态悠闲地俯瞰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仿佛即将到来的不是一场决定项目生死的豪赌,而只是一次寻常的故人叙旧。
这份从容,让小陈七上八下的心,莫名地定了下来。
十点整,办公室的门被敲响。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苏红棉一个人走了进来。
她穿着一身利落的白色西装,长发束成高马尾,岁月似乎格外优待她,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反而沉淀出一种饱经风霜后的锐利与通透。她没有李建波那种刻意营造的精英范儿,但一双眼睛,精光四射,打量人和事都带着一股穿透性的力量。
“陆书记,没迟到吧?”苏红棉笑着伸出手,她的手掌温暖而有力。
“苏总准时,是我该说幸会。”陆远与她握了握手,引她到会客区的沙发坐下。
两人落座,没有多余的寒暄,苏红棉开门见山:“陆书记,昨天电话里您说,有东西要给我看。”
她环视了一圈办公室,目光最后落在了茶几上那本计划书上。
陆远笑了笑,将那本计划书推到她面前。
“我不跟你谈情怀,苏总。我们谈一笔生意。”
苏红棉的目光落在封面上那行字上——《百工坊——一座城市的文艺复兴》。她挑了挑眉,郑重地翻开了第一页。
与李建波的快速翻阅不同,苏红棉看得极慢,极专注。她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在读,手指不时在那些数据图表上轻轻划过,像是在丈量着什么。
陆远没有打扰她,只是安静地为她续上茶水。他知道,对于苏红棉这样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实干家,任何花哨的言辞都是多余的,只有这本计划书里每一个详实的数据,每一个严密的逻辑,才是最有力的说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当苏红棉看到“匠人IP化”的章节时,她的呼吸明显停顿了一下。
“‘王婆婆的奇幻厨房’……周末亲子体验课,预约制,每期五个家庭,客单价998元……”她低声念出上面的文字,眼神里闪过一丝不可思议。一个街边捏面人的摊子,竟然能被包装成这样一种高端的、具有稀缺性的体验产品。
她抬头看了一眼陆远,眼神里充满了探寻。
陆远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一个“请继续”的手势。
苏红棉压下心中的震惊,继续往下看。当她翻到“空间场景化”和“业态复合化”的部分时,她整个人都向后靠在了沙发上,仿佛需要一个支撑才能消化这巨大的信息量。
“将孙连海师傅的院子改造成小型私人美术馆,命名‘寸木之心’,定期举办艺术沙龙……引入设计师精品民宿,房价对标五星级酒店……拒绝一切连锁品牌,每一个入驻商家,都必须是‘活的博物馆’的一件‘展品’……”
她猛地合上计划书,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陆书记,”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您……您这不是在改造一条老街,您这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物种!一个奢侈品级别的文化地标!”
“说奢侈品,格局小了。”陆远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我要做的,是一个能自我造血、持续进化的文化生态系统。它能吸引最高端的消费人群,能孵化最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能定义这座城市未来二十年的文化品位。”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苏红棉。
“苏总,你知道星海市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多少吗?四千亿。其中,奢侈品消费三百亿,但文化体验类消费,不足五十亿。你再看整个江南省,高净值人群超过二十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三千亿。这些人,钱多得没地方花,他们买豪车,买名表,去国外度假,为什么?”
陆远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她。
“因为我们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好的、能彰显他们身份和品位的本土文化产品!他们不是不爱国,不是不爱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东西,还停留在农家乐和土特产的水平上,配不上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而百工坊,就是填补这个巨大市场空白的唯一答案!”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苏红棉的脑海中炸响。她这才明白,陆远的野心,根本不局限于保住一条老街,他要做的,是撬动整个区域的高端消费市场,是从那群最挑剔、也最富有的消费者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
【系统提示:A级对手戏《资本的征服》正在进行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