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7章:舆论的力量,市民们开始关注百工坊的命运!
价值鉴定。
这四个字像一枚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小剧场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无形的涟漪。
起初是寂静。在场的记者们,都是玩弄文字和概念的高手,他们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咀嚼着这四个字背后那石破天惊的潜台词。
国宝,指的是百工坊。拍卖,指的是商业开发。而陆远,这位年轻的市委常委,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鉴定师。他不做决策,不搞对抗,他只是把这件“国宝”的真实价值——它的历史、文化、情感价值——**裸地展示给全世界看。
价高者得?不。当一件东西的价值被公认为无价时,任何试图给它标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亵渎。
“好一个价值鉴定……”
《星海都市报》那位以犀利着称的女记者,喃喃自语,眼神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她瞬间明白了陆远所有的布局。他不是在宣战,他是在釜底抽薪。他将常鸿和宏远地产从“城市建设者”的道德高地上,直接拽了下来,放在了“历史破坏者”的审判席上。
短暂的寂静后,是闪光灯的疯狂爆闪和记者们更加狂热的提问。但陆远没有再回答任何问题,他只是对着台下微微颔首,然后转身,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从侧门悄然离去。
他把舞台,留给了那部五分钟的短片,和那句振聋发聩的“价值鉴定”。
……
第二天,星海市从沉睡中醒来,却发现舆论场早已翻江倒海。
《星海都市报》的头版,用超大号的黑色字体,打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标题:
《一座城市的灵魂,正在等待拍卖——谁来为百工坊做一次“价值鉴定”?》
那位女记者用她最细腻也最尖锐的笔触,详细报道了昨天的“研讨会”。她没有过多地渲染陆远的个人形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部令人心碎的短片,和老手艺人们的困境上。文章的结尾,她一字不差地引用了陆远最后的那段话,并附上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评论:“当权力和资本试图为一切明码标价时,总要有人站出来,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是无价的。”
如果说传统媒体还保持着一丝克制,那么网络世界,则早已是一片燎原之火。
星海市本地最大的生活论坛“星海在线”上,那部五分钟的短片被置顶标红,标题简单粗暴——【星海人,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看完这个视频,我哭了。】
帖子下面的回复,在短短一个上午就突破了一万条。
“操!我家就住东林区,小时候我爷爷还带我去看过孙师傅雕东西,没想到……没想到他们要把那里拆了盖楼!”
“视频最后那个哼童谣的老爷爷,看哭了。我们天天喊着保护文化,结果我们自己城市的根都要被刨了!”
“宏远地产?又是他们!上次我们小区的绿化带不就是被他们强占了盖停车位吗?这帮资本家,眼里除了钱还有什么?”
“那个叫陆远的书记是真牛逼啊!‘价值鉴定’这话说得太他妈水平了!不跟你吵,不跟你闹,就把你钉在耻辱柱上!”
几个在大学生群体中颇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博主,也纷纷下场。一个以城市风光摄影见长的博主,连夜整理出了一组名为《百工坊的黄昏》的黑白照片。照片里,老人的皱纹,工具的磨损,墙角的青苔,都在黑白光影下呈现出一种雕塑般的质感,充满了时间的尊严。
这条图文并茂的帖子,在大学生们的社交圈里被疯狂转发。
“学长,这周末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再不去,可能就真的没了。”
“走!带上相机,也带上钱包,去买点东西,就算支持一下老爷爷老奶奶们了!”
“我们建筑系的,能不能搞个联名请愿?这简直是犯罪!”
舆论的雪球,越滚越大。从最初的文化圈、媒体圈,迅速扩散到普通市民阶层。百工坊、老手艺人、金融中心、宏远地产……这些词汇,成了这座城市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
一股由无数普通人汇集而成的力量,正在悄然形成。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比任何行政命令都更加强大。
这个周末,百工坊迎来了它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两天。
狭窄的青石板街道,第一次变得拥挤不堪。来的人各式各样,有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有带着孩子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年轻父母,有结伴而来的大学生,甚至还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在熟悉的街景里寻找着自己年轻时的回忆。
王婆婆的面人摊前,第一次排起了长队。她那双捏了一辈子面人的手,忙得几乎停不下来。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举着刚买到的孙悟空面人,仰着天真的小脸问:“奶奶,你这个是怎么做的呀?比电视里的还好看!”
王婆婆咧开满是皱纹的嘴,笑了。她已经很久没有笑得这么开心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