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地产商的背后,又是常鸿的影子!
夜色下的百工坊,像一幅被撕开一道口子的古画。
那束刺眼的车灯,就是撕裂画卷的粗暴手指。
黑色奔驰S级轿车无声地停在街对面,与陆远那辆藏在暗影里的奥迪A8形成了鲜明对峙。一个代表着汹涌而来的资本,一个代表着此地沉默的权力。
车门打开,走下来的男人叫王志军。陆远在市里的财经杂志和各类企业家峰会的报道上,见过这张脸太多次。宏远地产的董事长,一个在星海市房地产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他穿着一身剪裁考究的意大利手工西装,手腕上那块百达翡丽在昏暗的路灯下反射着克制而昂贵的光。
他身后跟着两名精干的助手,一人拿着平板,一人提着激光测距仪,动作熟练,显然不是第一次做这种“勘探”。
王志军没有先看站在街心的陆远,他的目光像巡视领地的狮王,贪婪而挑剔地扫过两旁略显破败的老旧建筑。他拿出手机,对着一扇雕刻着繁复花鸟的木门拍了张照,然后放大,似乎在估算这块老木头拆下来能卖几个钱。他嘴角那抹轻笑,不是对艺术的欣赏,而是对即将被清理的垃圾的最后估价。
这片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街区,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标明了长宽高的地块,一个即将转化为惊人利润的数字。
巷子深处,孙连海家二楼的窗户亮着灯,几个老人的身影映在窗上,他们正扒着窗框,紧张地望着外面这不速之客。那辆黑色的奔驰,对他们而言,比检查组的封条更具压迫感。
王志军终于察觉到了陆远的注视。他转过头,目光在夜色中与陆远相遇。他脸上的表情很有趣,先是微微一怔,显然没料到会在这里碰到一位市委常委,而且是刚刚在权力场上让常鸿栽了跟头的陆远。但那份错愕只持续了不到一秒,就迅速化为一种更加玩味、甚至带点挑衅的笑容。
他没有回避,反而迈开长腿,径直穿过街道,皮鞋踩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嗒、嗒”声,像秒表在为这条老街的生命倒计时。
“陆常委,这么晚了还亲自来视察工作?真是辛苦了。”王志军在陆远面前三步远的地方站定,主动伸出手。他的声音温和,带着生意人特有的亲切,但话里的潜台词却像针一样扎人。
“视察”这个词用得很妙,它将陆远的行为定义在公务范畴,而他自己,则像一个即将接管此地的主人,在欢迎一位前来参观的官员。
陆远没有与他握手。他只是将双手插在裤袋里,目光平静地看着对方:“王董才是贵人事忙。百工逼仄,怕是容不下您这尊大佛。”
王志军伸出的手在空中停了半秒,随即若无其事地收了回来,顺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袖扣。“陆常委说笑了。城市要发展,总得有新陈代谢。这些老房子,就像人老了掉牙,看着可惜,但为了能吃上更好的饭,就得拔掉,换上新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街边墙上那个用红漆刷的、刺眼的“拆”字,笑道:“我们宏远地产,就是星海市最好的牙医。”
好一个“牙医”。把强拆说得如此清新脱俗,仿佛是在为民造福。
陆远的手机在口袋里轻轻震动了一下。他没有拿出来看,但眼角的余光能瞥见屏幕亮起,是秘书小陈发来的一条信息。
“百工坊的夜景,看一次少一次。”陆远的声音依旧平淡,“我怕再不来多看看,以后就只能在照片里怀念了。”
王志军哈哈一笑,笑声在寂静的街道里显得格外刺耳。“陆常委是个念旧的人啊。不过,人总要往前看。怀旧是情怀,但情怀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变成GDP。市里的大战略,是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这可是周书记和常市长都拍了板的。我们宏远,也只是顺势而为,为市里分忧罢了。”
他巧妙地搬出了周书记和常市长,将自己的商业行为,包装成了执行市委市政府的集体决策。
陆远口袋里的手机又震动了一下。
“是吗?”陆远反问,“我怎么记得,在昨天的常委会上,周书记更看好的是东林区的‘城市织补’和‘数字经济’融合模式?至于金融中心,似乎只是常市长的一家之言。”
王志军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他没想到陆远会把常委会上的分歧如此直白地摆到台面上。
“陆常委年轻有为,想法新颖,我们这些做企业的,佩服。”王志军很快调整过来,话锋一转,带着几分前辈指点后辈的口吻,“但是陆常委,搞经济和搞文化不一样。经济讲的是效率和回报。百工坊这块地,在您手里,一年能创造多少产值?几千万?一个亿?可在我手里,三年之内,这里拔地而起的金融中心,每年能为星海市贡献上百亿的税收,提供上万个高端就业岗位。孰轻孰重,市里那本账,算得比我们都清楚。”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资本的傲慢与自信。在他看来,陆远所谓的保护,不过是书生意气,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