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林辰办公室的落地窗,洒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斑。林辰正低头翻阅着一份关于光伏农业项目的季度报告,眉头微微蹙起。这份报告的数据并不乐观:客户增长率放缓,部分原有合作方中止续约,市场占有率出现下滑趋势。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林总,我可以进来吗?”张诚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是林氏集团新能源事业部的负责人,也是林辰最信任的高管之一。
“请进。”林辰抬起头,示意他坐下。
张诚走进来,神情略显凝重,手中拿着一份市场分析简报。“林总,我刚收到最新数据,我们光伏农业项目的客户流失率比上季度上升了15%。已经有三家公司推出了类似的‘光伏 农业’模式,价格更具竞争力,部分客户选择了他们。”
林辰接过简报,快速浏览了一遍。果然,几家新兴企业打着“绿色农业”“低碳农场”的旗号,迅速抢占市场。他们不仅提供光伏设备安装服务,还承诺更低的维护成本和更高的初期补贴,对中小型农业合作社极具吸引力。
“我知道了。”林辰放下文件,语气平静,并未表现出焦虑或愤怒。
张诚有些意外:“林总,您不担心吗?这可是我们集团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战略项目,如果持续下滑,可能会影响整个新能源板块的布局。”
林辰微微一笑:“我当然关心,但焦虑解决不了问题。市场本就是动态的,有竞争才说明我们走对了方向——环保与农业结合,确实是未来的趋势。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得更好’。”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林氏大厦前的绿化带:“张诚,你记得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做光伏农业吗?”
“当然记得,”张诚答道,“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让农民在种地的同时也能发电增收,既保护环境,又改善民生。”
“没错,”林辰转过身,目光坚定,“我们的初心不是赚钱,而是解决问题。但现在,竞争对手只看到了‘赚钱’,没看到‘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深,把解决方案做得更远。”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几个项目组核心成员的电话:“十分钟后,会议室,开紧急战略会。”
十分钟后,林氏集团18楼的多功能会议室里,坐满了新能源事业部的骨干员工。气氛有些紧张,大家都知道这次会议的背景——市场压力正在加剧。
林辰站在投影幕前,没有直接宣布应对方案,而是先问道:“各位,我想听听你们的真实想法。面对竞争,你们觉得我们最大的劣势是什么?客户流失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会议室里沉默了几秒,随后,负责客户关系的李婷率先开口:“我觉得,客户并不是对我们技术不信任,而是担心后续维护成本太高。光伏板的寿命一般在25年,但很多农民担心中间出问题没人管,维修费用又贵。”
研发部的王工接着说:“还有政策风险。国家对新能源的补贴政策一直在调整,有些客户怕今天投了钱,明天政策变了,收益就没了。”
市场部的小陈补充道:“而且,现在竞争者都在打‘低价牌’,我们虽然质量更好,但价格偏高,一些小农户觉得‘差不多就行’,就转投别人了。”
林辰一边听,一边用读心术悄然感知着每个人的心声。他捕捉到:
【要是能找到差异化的优势就好了,不能只拼价格】
【客户其实不是缺钱,而是缺“安全感”】
【我们的项目要是能和乡村旅游结合,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客户】
【如果能让农民多一条收入渠道,他们肯定更愿意合作】
这些心声如同拼图碎片,在林辰脑海中逐渐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图景。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写下三个关键词:“可持续性、多元化、安全性”。
“大家说得很好,”林辰声音沉稳,“客户流失,不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而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多’。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发电棚,而是一个能持续赚钱、风险低、有前景的综合项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所以,我决定——我们要做‘差异化创新’,把光伏农业项目升级为‘光伏农业 文旅’的新模式。”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具体来说,”林辰继续说道,“我们不仅要建光伏大棚,还要在基地里发展观光农业、研学教育和乡村民宿。让城市居民能来体验田园生活,让孩子来学习农业科技,让游客住下来,吃农家饭,买农产品。这样一来,农民不仅能靠种地和发电赚钱,还能通过旅游服务增收,项目整体抗风险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这个构想一出,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低声议论。
“这……听起来很有前景,但实施起来会不会太复杂?”有人提出疑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