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谈判桌
林氏集团总部会议室的落地窗外,五月的阳光正沿着玻璃幕墙缓缓爬升。林辰将第三份补充协议推到绿源环保公司负责人陈默面前时,注意到对方右手食指在文件边缘轻轻敲击——这个细节让他想起第一次谈判时,陈默也是这样无意识地表达着内心的焦虑。
光伏板选型必须明确双面发电技术参数,林辰的指尖点在协议第4.2条款上,Q235B型钢支架的抗风载系数要达到0.65kN/m2,这是我们技术团队根据省气象局近五年的台风数据测算的安全阈值。
陈默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的光斑在文件上跳动。林辰捕捉到他此刻的心声:【这家伙连施工细节都抠这么细,当年在大学环保社团可不是这样】。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林辰嘴角微扬,他决定抛出准备好的橄榄枝听说陈总大学时带领社团在三江源做过光伏照明项目?我们这次的农业种植方案,或许能借鉴你们当年的生态保护经验。
陈默的敲击动作突然停住。这个被刻意忽略的大学经历,此刻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里漾开涟漪。林辰知道,谈判的突破口已经出现。
三轮谈判的拉锯战
初次接触的分歧发生在两周前的绿源公司会议室。当林辰提出光伏农业互补项目构想时,陈默的技术总监当场指出三个致命问题:荒地土壤重金属超标风险、双面发电板的光反射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中草药种植的市场回收体系。这些质疑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林氏集团初步方案的华丽外衣。
林辰连夜组建专项小组。土壤检测团队带着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驻三个备选村落,连续72小时采集土样;农业专家则在恒温实验室里测试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板蓝根生长数据。当他在第二次谈判时甩出237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陈默团队终于松口同意进入实质性磋商。
补充协议的法律博弈在律师团队介入后变得异常胶着。绿源公司法务坚持加入项目收益优先补偿股东条款,这与林氏集团农民收益保障金制度形成直接冲突。谈判陷入僵局的第三天,苏婉清带着青山小学孩子们画的向日葵来到会议室,那些用蜡笔涂满阳光的画作,意外地软化了双方紧绷的神经。最终达成的妥协方案是:设立独立监管账户,将项目前三年15%的收益存入专项基金,由村委会、企业代表和第三方机构共同监管。
股东沟通策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陈默在股东会上展示的林氏集团乡村美育项目视频,让原本反对的几位大股东陷入沉默。当画面出现妞妞用光伏板反射的光斑在教室墙上画太阳时,一位退休教授股东突然说:我们当年搞环保,不就是为了让这样的笑容多一点吗?这句感叹最终促成了合作决议的全票通过。
分层考察的田野调查
技术团队的荒地评估在清明后展开。无人机航拍的热成像图显示,柳溪村北坡的荒地存在明显的地热异常带——这个发现让光伏板安装方案必须重新设计。首席工程师老王带着地质雷达在坡地连续工作五天,最终确定28处需要特殊加固的安装点。这里的基岩裂隙率达到12%,他用红笔在地形图上圈出危险区域,支架深埋必须超过常规标准1.8米。
苏婉清的农民访谈揭示了更深层的问题。在柳溪村村委会的长条板凳上,李大叔攥着儿子的成绩单反复摩挲:娃在镇里读寄宿,每次回家都说同学的运动鞋比他的亮。这句不经意的抱怨,让苏婉清意识到项目不仅要带来经济收益,更要填补乡村教育的鸿沟。她连夜修改的《农民培训计划》中,新增了光伏运维技能认证模块,持证农民可获得每月额外300元的技术津贴。
政策研究组的政府对接收获意外之喜。当他们向农业农村局提交《中草药种植补贴申请》时,恰好赶上省里推行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制度。分管科技的张副厅长亲自带队考察现场,当场拍板将项目列为省级试点,配套提供500万元的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你们解决了三个痛点,张副厅长在座谈会上说,土地撂荒、农民增收、生态保护,这正是我们要树的典型。
人物背后的故事
陈默的大学环保社团经历藏着不为人知的遗憾。2008年那个雪夜,他带领团队在三江源安装的20盏光伏路灯,三个月后就因牧民不懂维护全部熄灭。这个失败案例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警钟,也让他对林辰提出的农民参与式设计产生强烈共鸣。当林氏集团的培训方案详细到如何更换光伏板接线端子时,他知道这次不会重蹈覆辙。
李大叔儿子的教育困境折射出乡村空心化的现实。12岁的李小宝在作文里写道:爸爸的手总是脏的,同学说那是农民工的味道。这句话被苏婉清用红笔圈出,贴在项目组办公室的白板上。后来在设计农民技能评级体系时,她特意加入亲子开放日环节——每个季度表现优异的农户,可带孩子参观林氏集团总部,让孩子们看到父母劳动的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