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府衙,曹操神色凝重:显谋,近日志才病情未见好转,我心甚忧,可有良策?顿了顿又道:莫要分上中下三策,只说最佳方案。
李牧合扇轻笑:明公,此事非献策,自然不必三策并举。
曹操暗自苦笑,若不特意嘱咐,李牧定会列出三种方案。
李牧展开折扇,侃侃而谈:天下医术,谯县华佗与南阳张机各占四斗,余者共分两斗。
华佗悬壶济世,精通各科,尤擅外科。若能征召其培养军医,可救死扶伤。其研制的麻沸散能使人暂失知觉,乃治疗伤患的良方。
张机博学多才,曾举孝廉,更擅着书立说。所着《伤寒杂病论》在医家地位,堪比《论语》《孙子兵法》《韩非子》。
明公可派人赴南阳寻访张机,再严令志才戒酒戒色,必能延寿二十载!
曹操惊叹道:本以为御医已是医术巅峰,不想世间竟有此等奇人!
“华佗与张机,医术冠绝天下,此等大才,理应招揽至麾下!”
尽管医者地位向来不高,但曹操用人素来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李牧已将华佗和张机的医术精要阐明,曹操岂能不动心?
张机所着《伤寒杂病论》,堪比儒家《论语》、兵家《孙子兵法》,而华佗的外科医术更能广泛应用于军中!
在此之前,战场上的士卒往往命运悲惨。
一场恶战过后,断肢残臂者不计其数。
若有精湛的外科医术救治,断肢之伤未必致命。
然而现实中,多数伤者或因失血而亡,或因剧痛难忍而丧命。
若华佗的医术得以推广,军中医者的救治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
曹操忽然略带埋怨道:“显谋,你既如此推崇华佗与张机,为何不早些告知于我?莫要推说是我未曾询问。”
被曹操直截了当地质问,李牧略显尴尬,但仍从容应对:“明公,昔 仅据东郡一隅,即便告知,又能如何?”
“我本打算待明公迎天子东归后,设立太医署,延请华佗与张机授业。”
“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发挥二人所长。”
“若仅令二人充作私人医者,无法广传医术,岂非辜负天下百姓?”
“若将八斗医术尽归主公独占,天下苍生岂不悲哉?”
曹操一时无言。
李牧之言,他确实难以反驳。
昔日仅据东郡,如何能让华佗与张机甘心效命?
“待迎回陛下,我必亲往延请二位神医!此等大才,岂可埋没于乡野?”曹操满怀期待,跃跃欲试。
二人一同来到戏志才病榻前。
戏志才见李牧到来,面露窘色:“显谋来了,唉,只怪我病体难支,无法随明公西进,只得劳烦你了。”
李牧心知肚明,却未点破:“彼此彼此,戏军师的心病,想必也已痊愈。”
二人心照不宣,皆未多言。
曹操笑道:“显谋、志才,闲话少叙。毛阶传讯已过十日,若再不出兵,只怕陛下已过函谷关,我军尚未抵达。”
李牧摇头:“莫说函谷关,即便再给天子三月,他也到不了潼关。”
曹操讶然:“长安至函谷关不过七百里,寻常行军一月足矣,怎会三月还到不了潼关?”
说罢,曹操将毛阶所绘天子东归路线图递予李牧。
李牧淡淡瞥了一眼,便移开目光:“孝先虽明大势,却不通兵略,亦难揣度人心。”
“若真如孝先所料那般简单,何须明公挥师函谷?天子早该安然抵达洛阳了。”
“孝先在长安耗费半年光景,才送来这份东归之策,足见天子与朝臣已是走投无路,才勉强采纳他的计策!”
“李傕、郭汜、张济之流,加上天子与满朝公卿,各怀鬼胎,岂会轻易放天子东归?”
“正因如此,我始终主张迎奉天子回洛阳,而非前往洛阳朝觐。”
“既是迎奉,刀兵相见在所难免!”
戏志才接话道:“明公,当日我亦是参透此中关节,急火攻心以致旧疾复发。”
“以我如今病体,难以随军西征,这才坚持要请显谋前来许县。”
“论两军对垒之能,天下无人能及显谋。”
“唯有他,方可助明公迎回天子!”
李牧摆手打断:“戏军师,不必多言,我又没说不去。”
“恰好我也要去长安寻回岳父遗骨,带回陈留安葬,顺路罢了。”
戏志才当即噤声。
方才他刻意夸赞李牧,就是怕这位突然推辞出征。
毕竟此人曾以王佐之才为由,跑回濮阳陪伴蔡文姬。
若非李牧当年突然隐退,戏志才哪有机会崭露头角?
如今听闻李牧要寻蔡邕遗骨,显然不仅要助曹操迎天子,更可能直取长安!
曹操想起故友蔡邕,叹息道:“可恨王允这厮,为一己私欲残害忠良。”
“庸碌之徒,死不足惜。”李牧眼中寒光乍现。
若非王允已死,李牧定要让他身败名裂!
曹操沉吟道:“若要寻回伯喈兄遗骨,就得进军长安。显谋这是要直取长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