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远程感知协助的成功,其意义远不止于挽救了一支精锐小队。它如同一道划破沉重夜幕的锐利闪电,不仅以惊艳的方式验证了季青瑶那项“生命回响”感知能力在实战中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更似一剂强效的兴奋剂,注入了青囊城略显疲敝的神经中枢,极大地鼓舞了知晓内情的高层与核心部门的士气。一种无形的、充满希望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或许,人类并非只能永远被动防御。
季青瑶并未沉浸在这初试锋芒的喜悦与赞誉中。她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项能力尚处于稚嫩且极不稳定的萌芽期,每一次运用都伴随着巨大的精神消耗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她以惊人的自律,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了恢复性训练和能力掌控的深化练习中。每天,她都会耗费大量时间在“静室”中,如同苦行僧般冥想,锤炼着精神的韧性与精度,试图更精细地分辨那些交织混杂的生命回响信号,延长有效感知的持续时间,竭力降低那随之而来的、仿佛灵魂被抽空般的疲惫感。
同时,她也开始有限度地、在顾凌严格的“保护性监管”下,重新参与指挥中心的日常情报分析与战术研讨会议。虽然顾凌态度坚决地不允许她处理任何过于繁重冗杂的事务,但她那独特的、“生命回响”的视角, often 能如同黑暗中擦亮的火柴,为一些看似寻常的事件或数据,提供一种颠覆常规的、直指核心的解读。
例如,一次地下农业区报告某种重要作物出现大面积生长迟缓迹象,常规的光照、营养液、温度检测均未发现异常。季青瑶前往后,闭目凝神感知,捕捉到那片区域的土壤和作物植株都弥漫着一种细微却广泛的“萎靡”与“不安”情绪,仿佛在无声地呻吟。她顺着那微弱的情绪指引,最终协助工程师溯源发现,是一处极细微的地热调控管道出现了纳米级裂隙,导致土壤温度和环境能量场出现了难以仪器察觉的异常波动,从而影响了作物生长。 又一次,外围巡逻队报告某段声波篱笆外的变异生物活动异常频繁躁动,但无法确定是偶然现象还是另有隐情。季瑶进行远程区域感知后,指出那片区域深处隐藏着一种“焦躁”与“渴望”交织的聚合情绪,并非攻击前兆。后来派出小型侦察单位确认,那里竟然有一小片未被污染的、纯净的地下水源因地质活动正在缓慢渗出,吸引了大量生物聚集,并非敌对行为,反而成了一个潜在的资源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贡献,却在最实际的层面上,不断优化着青囊城本就紧绷的运转效率,节省了宝贵的资源和人力,避免了潜在的风险与误判。季青瑶正以一种全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重新融入并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她与顾凌之间的默契,也随之日益加深,如同经过精密打磨的齿轮,啮合得愈发完美。他们常常在指挥中心巨大的观测窗前并肩而立,沉默地望着外面那片被浓绿覆盖、危机四伏却又诡异生机勃勃的世界,彼此交换一个眼神,便能洞悉对方内心的担忧或瞬间闪过的思路。他依旧是那个沉稳果决、如同定海神针般的指挥官,承担着最大的压力与最艰难的决定;而她,则成了他身边最敏锐、最难以替代的“感知”延伸,为他提供着超越常规情报的、直击本质的独特洞察。
他们之间依旧保持着礼貌而克制的距离,言行举止从未有过任何越界的痕迹。但在每一次短暂的目光交汇中,在每一次他自然而然地为她挡开匆忙经过的人员时,在每一次她将一杯温水无声地递到他因长时间紧握而指节发白的手边时,一种无需言说、深刻入骨的联系与温暖,都在空气中悄然流淌,无声却强大。他们都清醒地知道,有些东西早已在生死之间悄然改变,深入骨髓,但他们都将这份厚重的情感小心翼翼地深埋于心底最深处,化作守护彼此、守护这座城邦的更加坚韧强大的力量。现在,远不是谈论风花雪月的时候,生存是唯一的主旋律。
这天傍晚,处理完日常繁重的公务后,顾凌和季青瑶难得地都有了一丝短暂的闲暇,默契地一前一后,走到了基地一处地势较高、相对安静的开放式观测平台。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眺望到远方在昏黄落日(如果那浑黄的光晕还能称之为太阳的话)映照下、如同墨绿色汹涌波涛般起伏蠕动的变异森林,以及更远处天地交界处,那若隐若现的、“绿渊母巢”残骸的狰狞扭曲轮廓,如同大地一道无法愈合的丑陋伤疤。
“星鼎的解析与能量模拟工作进展比预期更快,”顾凌低沉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融入了略带腥气的晚风中,“楚望团队已经初步构建了三尊星鼎联动共鸣的基础能量模型。理论计算显示,如果能成功找到并激活第三尊星鼎,我们就有可能联手激发一个覆盖整个青囊城的‘秩序力场’。它不仅能够有效屏蔽‘牧者’无处不在的信号渗透与低语侵蚀,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周边区域的变异能量活性,净化环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