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带着春日的暖意,吹得教室窗外的梧桐树冒出了新芽。第四次模考结束后的第一天,“补差小组”像往常一样聚集在教室后排复盘错题,可江翊的举动却比平时多了几分刻意的疏远。
林溪拿着历史试卷,想找江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漏分点——之前这类题都是他们俩凑在一起讨论,江翊会帮她梳理“主观 客观”的答题逻辑,还会补充课本外的细节知识点。可今天她刚走过去,江翊就主动朝陆知行和苏晓晓那边挪了挪椅子:“正好知行对近代史也有研究,咱们一起讨论,能多补充几个角度。”
林溪愣了一下,手里的试卷差点滑落在地。她记得上次讨论这类题时,江翊明明说“两个人讨论更高效”,怎么这次突然要四个人一起?但她没多问,还是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分析错题。
接下来的复习中,江翊明显在主动减少和林溪的独处时间。以前早读前半小时,他们俩总会提前到教室,一起背历史时间线(江翊帮她抓重点,她帮江翊补政治易混点),可现在江翊会等陆知行和苏晓晓到了才进教室;午休时林溪想找他单独问地理综合题,他也会故意喊上陆知行:“知行最擅长等高线实操题,你这道题里涉及地形分析,他能补充几个实用技巧。”
最明显的是放学路上。以前他们俩住得近,总会一起走回家,路上会聊复习进度,也会聊些轻松的话题(比如哪家书店的复习资料全,或者周末图书馆人多不多)。可现在江翊要么找借口“要去老师办公室拿教案”,要么就说“陆知行今天要去买复习资料,我陪他一起,你先和晓晓回去”,好几次都把林溪单独留给苏晓晓。
苏晓晓最先发现江翊的刻意疏远。这天午休,她拉着林溪躲在走廊角落,小声说:“你没觉得江翊最近总在躲着你吗?早上你说历史笔记找不到了,他明明看到在桌角,却让知行给你递过去;刚才你想找他问地理题,他又把知行拉过来一起讨论,根本不给你们单独说话的机会。”
林溪这才反应过来——是啊,江翊最近的每一个举动都透着“刻意”:不再和她单独早读,不再和她一起放学,连讨论题都要拉上另外两个人。她心里有点委屈,也有点疑惑:难道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让江翊不想和自己独处了?
下午自习课,林溪终于忍不住,趁着陆知行和苏晓晓去小卖部买零食的间隙,拦住了正要去图书馆的江翊:“江翊,你最近是不是不想和我单独讨论题了?要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你可以跟我说,我会改的。”
江翊停下脚步,看着林溪泛红的眼眶,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刺了一下,有点疼,却还是硬着心肠说:“不是你做得不好,是我觉得四个人一起复习更高效——知行能补地理实操题的短板,晓晓能提醒我们政治答题的规范语言,咱们之前太依赖两个人讨论,反而容易遗漏知识点。”
林溪低下头,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声音带着一丝委屈:“可是之前你明明说,两个人讨论更能集中注意力,还能快速解决问题……”
“之前是我考虑不周,”江翊打断她的话,语气尽量保持平静,“现在离文科实验班的选拔越来越近,我们得更注重团队复习,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考虑两个人的效率。”
说完,江翊没再看林溪的表情,转身就往图书馆走。他怕再待下去,自己会忍不住收回那些刻意疏远的话——其实他不是不想和林溪独处,反而每次和她一起讨论题、一起放学时,心里都会泛起一丝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暖意。可上次陆知行无意间跟他说“林溪看你的眼神不一样了,你别让她分心”,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林溪的复习状态。
江翊一直记得,林溪最大的目标就是考进文科实验班,为了这个目标,她每天早读背到嗓子哑,午休刷题刷到手指酸,晚上还会熬夜整理错题。他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让林溪分心,更不能耽误她的梦想。所以他只能刻意疏远,减少和她的独处时间,让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复习上。
林溪站在走廊里,看着江翊离开的背影,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不明白,为什么江翊突然变得这么陌生,明明之前他们还是无话不谈的复习伙伴,明明他还会帮她别头发、给她整理专属的答题模板,怎么突然就不愿意和自己独处了?
陆知行和苏晓晓买完零食回来,看到林溪在哭,赶紧跑过去。苏晓晓递给他一张纸巾,小声问:“是不是江翊跟你说什么了?我就知道他最近的疏远是故意的!”
陆知行也皱起眉头:“江翊也跟我说过‘四个人复习更高效’,但我总觉得他是在找借口。林溪,你别难过,不管是两个人讨论还是四个人讨论,我们都会帮你补薄弱点,肯定不会让你耽误复习。”
林溪擦了擦眼泪,点点头:“我没事,就是有点想不通。咱们还是回去复习吧,别耽误了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