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清晨带着刺骨的寒意,教室里的暖气片却烘得人鼻尖发暖。“补差小组”的早读时间比平时提前了半小时,林溪刚把历史“辛亥革命细节知识点”的卡片摊在桌上,就看见江翊抱着一摞地理图册走进来,睫毛上还沾着窗外的细碎霜花。
“昨天整理的气候类型特殊分布表,给你们带来了。”江翊把图册分给陆知行和苏晓晓,最后递给林溪时,特意多递了一张便利贴,“上面标了易错点,比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要答‘信风迎风坡 暖流影响’,别漏了洋流。”
林溪接过便利贴,指尖不小心碰到江翊的手背,两人都愣了一下,又飞快地移开。她低头看着便利贴上工整的字迹,心里泛起一丝暖意——江翊总是这样,会把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单独标出来,怕她和苏晓晓记混。
陆知行已经翻开图册,对着“南美洲气候分布图”皱起眉头:“秘鲁寒流怎么还影响智利的气候啊?上次模考就错了这道题,这次可得记牢。”
“因为寒流会降温减湿,智利西海岸正好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江翊走过去,指着图册上的洋流箭头,“你看,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温度低,所以会让沿岸气候变干燥。”
苏晓晓也凑过来,一边在笔记本上画箭头,一边说:“我之前总把‘寒流降温减湿’和‘暖流增温增湿’弄混,现在看图册,一下子就清楚了。林溪,你帮我抽查一下,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林溪流畅地回答,还顺手拿起笔,在苏晓晓的笔记本上补充了“典型地区:地中海沿岸、加州西海岸”。
就在这时,陆知行突然拍了下手,指着林溪的笔记本:“哎!林溪,你把‘新文化运动’的时间线写成‘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1917年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比我之前记的‘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来传播马克思主义’详细多了!你这方法能不能教我?”
林溪笑着把笔记本递给他:“我是把每个重要时间点和具体事件绑定了,比如‘1915年→《新青年》创刊’‘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这样记不容易混。你也可以试试,把历史时间线和事件细节写在一起。”
陆知行立刻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开始照着林溪的方法整理,嘴里还念念有词:“1898年→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苏晓晓看着陆知行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知行,你这次要是再记混历史时间线,可就说不过去了,林溪都把方法教给你了。”
“放心!这次肯定记牢!”陆知行拍了拍胸脯,又突然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掏出几颗奶糖,分给大家,“我妈昨天给我带的奶糖,说复习累了吃一颗,补充能量。林溪,你不是说早上背书容易饿吗?这个给你。”
林溪接过奶糖,糖纸是粉色的,上面印着可爱的图案,她笑着说:“谢谢,正好我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饭,等会儿背书累了就吃。”
江翊站在旁边,看着林溪和陆知行、苏晓晓说说笑笑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他低头整理桌上的地理图册,手指轻轻拂过图册边缘的褶皱,眼神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温柔。
林溪正好抬头,无意间瞥见了江翊的表情——他的睫毛很长,垂下来时在眼睑下投出淡淡的阴影,嘴角弯着一个浅浅的弧度,不像平时那样沉稳,反而多了几分柔和。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的发梢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整个画面安静又温暖。
林溪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笔记本,脸颊却悄悄热了起来。她想起之前每次遇到难题,江翊都会耐心帮她分析;每次制定复习计划,江翊都会优先考虑她的薄弱点;每次模考后,江翊都会第一时间帮她复盘错题——原来他一直都在默默关心自己,只是平时太沉稳,很少表露情绪。
“江翊,你帮我看看这道地理题,”苏晓晓拿着练习册走过去,打断了林溪的思绪,“这道题问‘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我答了‘信风迎风坡’和‘暖流’,是不是还漏了什么?”
江翊抬起头,脸上的温柔笑意已经收了回去,又恢复了平时的沉稳。他接过练习册,认真看了看,说:“还漏了‘地形抬升’,信风遇到大分水岭,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这也是重要成因之一。下次答题的时候,要把地形因素加上,才能答完整。”
“好的,我记住了!”苏晓晓点点头,又笑着说,“江翊,你刚才是不是在笑啊?我好像看见你嘴角弯了一下。”
江翊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语气自然地说:“没有,可能是整理图册的时候,看到之前画的洋流箭头,觉得有点好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