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考后的第二周,教室里的吊扇转得格外轻快,却吹不散越来越浓的学习氛围。林溪刚把新制定的复习计划用胶带贴在书桌右上角——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早自习背历史时间线”“午休整理地理错题”“晚自习刷政治大题”,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转头一看,陆知行正抱着一摞练习册,胳膊上还夹着几本笔记本,跟在苏晓晓身后,浩浩荡荡地走到她和江翊的座位旁。他把练习册“啪”地一声放在桌上,震得桌角的橡皮都跳了一下,然后清了清嗓子,摆出一副“领导发言”的架势。
“我宣布,从今天起,咱们正式成立‘补差小组’!”陆知行拍了下手,语气格外激昂,眼睛亮晶晶的,“林溪历史进步这么大,负责给我们补历史;江翊地理政治都是学霸,负责这两科;我……我负责给大家买可乐、划重点,还能帮忙监督谁偷懒!”
苏晓晓忍不住笑出声,伸手拍了下他的胳膊:“什么叫你负责买可乐啊?你地理不是挺好的吗?上次模考地理选择题只错了两道,我正好总在等高线和气候类型上栽跟头,你帮我补补多合适!”
林溪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赞同:“对啊,知行,上次你帮我讲‘等高线疏密和坡度关系’,用‘线密坡陡像爬山,线疏坡缓像走平路’的比喻,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咱们分工合作,把各自的强项发挥出来,互相补短板,肯定比一个人复习效率高。”
江翊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从笔袋里拿出一支黑色水笔,在一张草稿纸上快速写起分工:“既然是‘补差小组’,那咱们就明确一下职责,避免混乱。林溪历史进步显着,负责梳理历史时间线、总结大题答题模板,尤其是‘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类高频考点;我地理和政治基础扎实,负责地理图表分析(洋流、气候、等高线)和政治选择题技巧、大题答题框架;陆知行地理实操题厉害,重点帮大家攻克等高线判读、气候类型判断这类易错题型;苏晓晓语文成绩好,文字表达能力强,可以偶尔帮我们把关主观题的答题语言,避免‘答满却不得分’的情况。”
“没问题!”陆知行立刻响应,还拍了拍胸脯,保证得格外认真,“以后每周一、三、五的午休时间,咱们就在教室集合,一起刷题、讲题。谁要是敢偷懒,比如假装看书其实在发呆,就罚他请大家喝冰镇可乐!”
“好啊!这个惩罚我赞成!”苏晓晓举双手赞成,眼睛弯成了月牙,“我最近地理总是错在气候类型判断上,每次看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就头疼,正好让你和江翊帮我补补。林溪,你也多给我讲讲历史大题怎么答,我总漏得分点,明明写了很多字,分数却不高。”
就这样,四人“补差小组”正式成立,连“小组口号”都由陆知行敲定了——“查漏补缺,一起逆袭,冲进实验班!”
当天午休,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一次活动。林溪从书包里拿出一叠自己整理的历史“近代化探索”时间线表格,分发给大家。表格里,洋务运动(1861-1895)、戊戌变法(1898)、辛亥革命(1911)、新文化运动(1915)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历史意义都列得清清楚楚,还用红笔标了易错点,比如“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非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前期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我把这四个事件的核心考点都整理好了,还对比了它们的异同点,比如‘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洋务运动只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思想’,大家先看看,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林溪耐心地解释,眼神里满是分享的喜悦。
苏晓晓接过表格,认真地翻看起来,时不时用笔在上面画圈做标记,嘴里还小声念叨着:“这个表格太实用了!我之前总记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时间,现在一看‘1898戊戌变,1911辛亥革’,一下子就分清了。林溪,你这个‘近代化探索的局限性’总结得也太好了,连‘洋务运动企业管理腐朽’‘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都写了,比老师上课讲的还全面!”
陆知行凑过来,脑袋几乎要贴到表格上,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历史时间线我还是记不住,总觉得一堆数字在脑子里打架。不过你标了‘重点考’的地方,我先死记硬背下来,比如‘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下次模考应该能多拿几分。”
江翊坐在一旁,听到这话,笑着补充道:“记时间线不用死记硬背,可以结合事件背景或者小故事。比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你可以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你可以记‘1915新青年,民主科学入人心’,把事件和时间联系起来,更容易记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