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的班会课,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在讲台上投下一片明亮的光影。班主任抱着一叠试卷走进教室,脚步声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她站在讲台上,轻轻敲了敲黑板,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郑重:“下周一开始,我们要进行月度模考。这次模考的成绩很重要,会作为后续文科实验班选拔的参考依据之一。大家这段时间的努力,也该用成绩来检验了。”
林溪坐在座位上,手里攥着的笔不自觉地加重了力道,指节微微泛白。听到“文科实验班选拔”这几个字时,她的心跳猛地加快,像是有只小鹿在胸腔里乱撞——这不仅是对她近段时间熬夜复习、整理错题的检验,更是对妈妈“再给一次机会”的承诺。她下意识地低头看向桌肚,江翊整理的错题本静静躺在那里,封面的向日葵仿佛在无声地提醒她:别慌,你已经准备得很好了。
班会课结束后,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同学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讨论着模考的复习计划。苏晓晓抱着笔记本,快步凑到林溪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林溪,这次模考我们一起加油!我把政治里‘经济生活’的易错点都整理好了,等会儿发给你电子版,你也把历史的时间线总结跟我分享分享呗?我们可以每天课间互相抽查,这样记得更牢!”
林溪看着苏晓晓眼里的期待,笑着点头:“好啊!我正好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些知识点按时间顺序排好了,等会儿抄给你,我们一起查漏补缺。”
这时,江翊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折得整齐的纸条,递到林溪面前:“这是我根据你的薄弱点整理的模考复习计划,分了历史、政治、地理三个部分,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每天早上我们还是在小区门口等你,一起背半小时知识点;晚上八点到八点半,我们可以用手机互相提问政治概念,这样既能巩固知识,也能避免你一个人复习犯困。”
林溪接过纸条,小心翼翼地展开。纸上的字迹依旧清秀工整,每一条计划都写得格外详细:早上6:30-7:00背历史时间线(重点记近代化探索阶段),课间10分钟整理当天课堂错题(优先地理洋流、气候类题目),晚上7:00-7:50做文科综合选择题(每天15道),8:00-8:30和江翊互相提问政治概念……甚至还在计划末尾标注了“每复习1小时休息5分钟,避免疲劳”。她抬头看向江翊,眼里满是感动:“谢谢你,江翊,你连休息时间都帮我考虑到了,太周到了。”
“我们是一起奋斗的伙伴,不是吗?”江翊笑了笑,伸手帮她理了理额前被风吹乱的碎发,指尖带着点微凉的温度,“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来,一定没问题的。要是觉得哪部分安排得太满,我们再调整。”
林溪点了点头,心里的迷茫和焦虑渐渐消散。她突然意识到,之前的自己总是在反复纠结“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妈妈会不会又让我转科”,却忘了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努力上。现在有了明确的复习计划,有苏晓晓和江翊的陪伴,还有妈妈渐渐软化的态度,她没必要再被过去的成绩困住——不如“重新来过”,把这次模考当作新的起点,用全新的状态去面对,不管结果如何,至少要让自己不留遗憾。
午休时,林溪拿着复习计划,走到学校的小花园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纸上,形成斑驳的光点,温暖而明亮。她坐在长椅上,逐字逐句看着计划上的内容,心里的想法越来越清晰: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现在的努力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她拿出手机,点开和妈妈的聊天框,敲下一段文字:“妈妈,下周就要模考了,我和江翊一起制定了复习计划,每天都会认真复习,把薄弱的知识点都补上。我会努力的,不让你失望。”
消息发出去没两分钟,妈妈就回复了:“妈妈相信你,别熬夜太晚,注意身体。晚上我去菜市场买块五花肉,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补补营养。”
看到“红烧肉”三个字,林溪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原来妈妈一直都在默默支持她,只是之前的自己太在意“反对转科”这件事,忽略了妈妈藏在细节里的关心——记得她爱吃红烧肉,担心她复习太累,甚至不再频繁提起“转科”,而是用“相信你”来鼓励她。她收起手机,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青草和花香的味道,心里的目标变得更加坚定:这次模考,一定要用成绩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下午的地理课,老师讲了一道关于“世界洋流分布”的难题,这是林溪之前一直没弄懂的知识点。这次她没有像往常一样走神焦虑,而是认真地盯着黑板,把老师画的洋流图一笔一笔抄在笔记本上,还在旁边标注了“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的规律。课后,她抱着笔记本,快步追上准备回办公室的江翊,指着图上的疑问:“江翊,你看这个秘鲁寒流,为什么它会形成渔场啊?我总记不住寒流和渔场的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