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市井之声

书房夜话带来的冲击,让杨延昭接连两日都沉浸在一种混杂着兴奋与沉重的思索之中。他反复回味着父亲杨业的话语,对照着脑海中那份日益清晰的边境舆图,试图将理论与“现实”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然而,他深知,仅凭府中所得,视角终究有限。天波杨府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庇护着他,也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外界最真实的气息。

他需要走出去,亲耳听听这汴京城的声音,亲眼看看这大宋都城的脉搏。那些引车卖浆者流,那些茶楼酒肆间的闲谈,往往比官方的邸报更能反映民心的向背和社会的暗流。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难以抑制。他寻了个由头,向母亲佘太君禀明,只说是伤势好转,想由七弟陪着,出门走走,透透气,活动一下筋骨,绝不走远。佘太君看着他日渐恢复的气色,沉吟片刻,终究还是答应了,只是再三嘱咐杨延嗣务必看顾好六哥,不得去人多拥挤之处,不得惹是生非。

于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上午,杨延昭换上了一身寻常的青色襕衫,做文士打扮,在同样换了便服的杨延嗣陪同下,第一次迈出了天波杨府那威严的门槛。

府门外,是另一番天地。

喧嚣的人声、车马声、叫卖声如同热浪般扑面而来,瞬间将杨延昭包裹。宽阔的御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旌旗招展。卖绸缎的、售瓷器的、沽酒的、售药的,应有尽有。挑着担子的小贩高声吆喝,行商坐贾热情招揽,身着各色衣袍的士农工商摩肩接踵,构成了一幅活色生生的《清明上河图》。

杨延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食物、香料、尘土和马粪的味道,复杂而鲜活。这就是北宋的东京汴梁,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历史书上的描述,远不及亲眼所见的万分之一。

“六哥,你看那边!新开的张家油饼店,听说味道一绝!咱们去尝尝?”杨延嗣如同出了笼的鸟儿,兴奋地指东指西,对市井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到底是少年心性,虽武艺高强,但玩乐之心未泯。

杨延昭笑了笑,目光却敏锐地扫视着周围。他看似随意地漫步,实则刻意引导着方向,朝着记忆中汴京最繁华、人流最复杂的州桥夜市方向走去,当然,此刻是白天,那里亦是茶楼酒肆汇集之地。

“七弟,不急。我们先找个清静些的茶楼坐坐,喝口茶,听听书。”杨延昭指了指不远处一间看起来颇为雅致,名为“遇仙楼”的茶坊。

杨延嗣虽更想去热闹处,但见六哥发话,也只好点头同意。

两人上了二楼,寻了个临窗的雅间坐下。从这个位置,恰好可以俯瞰楼下街道的一部分和对面一家生意兴隆的酒楼。伙计殷勤地奉上香茗和几样精致茶点。

杨延昭看似悠闲地品着茶,耳朵却像雷达一样,捕捉着周围的一切声音。邻桌几个穿着绸衫、像是商贾模样的人,正在高声谈论着最近的生意。

“……唉,这往河北路的榷场,近来查验是越发严苛了,辽人那边要的丝绸、瓷器,数量倒是没减,可这价钱,压得是越来越低,利润薄得像张纸!”一个胖商人抱怨道。

“可不是嘛!听说边关不太平,朝廷查得紧,运货的风险也大了。我有一批药材,愣是在边境卡了半个月,上下打点,才勉强放行。”另一个瘦高个接口。

“要我说,这仗啊,迟早还得打!不打,燕云十六州怎么收得回来?咱们这生意,也难做安稳。”第三人压低了声音,“听说官家近来频频召见枢密院的大人们,怕是就在商议此事……”

杨延昭心中一动,不动声色地端起茶杯。民间商贾对时局的嗅觉,果然灵敏。

这时,楼下街道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名衣着华丽的年轻子弟,骑着高头大马,在并不算宽敞的街道上纵马缓行,丝毫不顾及路旁惊慌躲避的行人和小贩。为首一人,约莫二十岁年纪,面色倨傲,眼神轻浮,马鞭虚甩,带着一股跋扈之气。

杨延嗣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低声道:“是潘豹那厮!潘美的儿子!整日里在汴京横行霸道,惹是生非!”

潘豹?杨延昭目光一凝。这就是历史上(或演义中)与杨家多有龃龉的潘美之子?他仔细打量着那个纵马青年,将其相貌记在心中。这是潜在的对手,甚至是未来的仇人。

潘豹一行人并未停留,很快便消失在街角。街市又恢复了之前的喧闹,但那种权贵子弟带来的压抑感,却短暂地留在了空气中。

茶楼里,说书先生醒木一拍,开始讲古。今天讲的,恰是前朝名将李靖夜袭阴山的故事。先生口沫横飞,听客们如痴如醉,听到精彩处,轰然叫好。杨延昭注意到,当说书先生提到“我朝杨令公,亦是忠勇无双,镇守边关,令辽人闻风丧胆”时,茶客们纷纷点头,面露敬仰之色。

民心可用。杨延昭心中暗忖。杨家将在民间的声音和根基,比想象中还要深厚。这或许,未来能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