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风起青萍之末

定州城内的权力暗流,并未能阻挡时间的脚步,亦未能延缓杨延昭巩固边防的决心。就在王超孜孜不倦地搜集“罪证”、林特志得意满地“掌控”火器工艺的同时,来自北方草原的细微变化,正通过“锐眼司”和“听风”构建的无形网络,悄然汇聚到杨延昭的案头。

这些情报起初琐碎而分散:辽国南京幽州一带的部族征调似乎比往年更为频繁;云州(西京大同)方向的辽军有向东移动的迹象;甚至有边境榷场的商人隐约提及,上京临潢府似乎发生了一些动荡,关于皇太弟耶律隆庆战败责任的争论甚嚣尘上。

这些信息如同散落的珍珠,单独看去并无太多价值,但杨延昭凭借其超越时代的战略嗅觉和对辽国内部矛盾的深刻理解,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更大风暴来临的前兆。

“耶律隆庆新败,威望大损,其在辽国内部的政敌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杨延昭在仅有核心几人参与的秘密军议上分析道,“尤其是那位被剥夺了实权,返回上京‘荣养’的耶律休哥……他会甘心吗?”

杨延光眉头紧锁:“六郎的意思是,辽国可能内乱?”

“未必是内乱,但权力斗争必然加剧。”杨延昭手指敲打着桌面,“耶律隆庆为了稳固权位,洗刷败绩,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迅速发动一场新的、必胜的南侵,用战功堵住所有人的嘴;要么……他在国内的斗争中落败,由其他人,比如……重新得势的耶律休哥,来主导下一次南征。”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宋朝北疆而言,都意味着新的、更严峻的挑战。耶律隆庆急于雪耻,用兵可能更加疯狂不计后果;而若耶律休哥重掌兵权,以其老辣沉稳,下一次进攻必将更加难以对付。

“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杨延昭目光扫过杨延光、杨洪(焦赞、杨延嗣在外练兵未归),“‘锐眼司’要加大投入,不惜代价,搞清楚辽国上层斗争的详细情况,尤其是耶律休哥的动向!边关各军,哨探前出范围再扩大三十里,严密监视一切异常。”

“明白!”杨洪肃然领命。

“还有,”杨延昭沉吟道,“王超和林特这边……暂时不要让他们察觉到我们的这些动作。所有针对性的边防调整和情报搜集,都以常规备边的名义进行。”

他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因为过度“敏感”的备战行为,引来朝廷不必要的猜忌和干涉。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杨延昭试图低调行事,但王超与林特却并未放松他们的“职责”。尤其是林特,在自以为掌握了火器“核心”工艺后,其心态愈发骄横。他开始不满于仅仅监管工坊,将手伸向了北疆各军的武备配置。

这一日,林特竟以“统筹北疆武备、避免靡费”为由,行文宣抚使司,要求核查各军,尤其是杨延昭直系部队的军械库存与损耗,并要求将日后“震天雷”的配发权,收归其工部监管的工坊统一调拨!

此文一到,宣抚使司内一片哗然。这分明是要掐住各军的命脉!军械库存乃是军事机密,岂能任由文官核查?而火器的配发权更是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欺人太甚!”就连一向沉稳的杨延光也动了怒,“他林特一个工部侍郎,有何权力过问军械库存?还要掌控火器配发?他懂打仗吗?”

杨延昭看着那份措辞强硬的行文,眼神冰冷。林特此举,已经超出了“监督”的范畴,是在**裸地挑战他的统兵权。若此事退让,日后王超、林特必将得寸进尺,他在北疆的权威将荡然无存,部队的战斗力也会受到严重制约。

“回复林侍郎,”杨延昭的声音不带丝毫温度,“军械库存乃军国机密,按制,唯有主帅及枢密院、兵部特使有权核查。火器配发,关乎战守机宜,需根据敌情、防务紧急程度,由宣抚使司统一调度,方能及时应对。工部职责在于监造、供应,而非调拨。此乃祖宗成法,不容紊乱。若林侍郎对此有疑,可上奏朝廷,请枢密院、兵部定夺。”

他的回复,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直接援引制度,将林特的要求顶了回去,并把皮球踢给了朝廷。

林特接到回复,气得脸色铁青,在行辕内大骂杨延昭“跋扈”、“目无朝廷”。但他也知,杨延昭所言在制度上并无大错,自己强行要求确实有些越权。他只得再次修书,向汴梁的王钦若添油加醋地汇报杨延昭“抗拒监管”、“把持军械”的行为。

几乎与此同时,王超那边也有了“收获”。他安插的一名参军,不知从何处打探到,杨延昭麾下的“星火营”似乎在进行某种极其隐秘的训练,其驻地戒备森严,外人根本无法靠近。王超如获至宝,立刻将此作为杨延昭“蓄养私兵”、“图谋不轨”的重要疑点,密奏朝廷。

风起于青萍之末。定州城内,杨延昭与王、林二人的矛盾,因为火器配发权和“星火营”的隐秘性,开始从暗流转向明面的碰撞。而北方草原上,真正的风暴,也正在加速酝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