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阁议军工,炉火照夜淬精锋。
巧匠争鸣探新径,至尊一语定膛踪。
琉璃乍现清明界,百目竟穿云雾峰。
雏凤清声参妙谛,天工开物兴正浓。
公元238年,肇元二年,时值季冬,长安城飘了几场细雪,未央宫的琉璃瓦上覆着一层薄白,寒意渐浓。然帝国的中枢却并未因严寒而停滞,反因东征大胜带来的充盈国库与昂扬士气,更显勃勃生机。这一日,宣室殿内炉火温暖,刘禅放下手中批阅完毕的关于辽东屯田的奏章,目光投向一旁正在阅览工部文牒的诸葛亮。
“相父,日前赵广、陆抗奏报中皆提及,‘霹雳神弹’威力虽巨,然发射之炮车笨重难移,精度亦常有偏差,于山林、水泽之地效用大减。且其声光骇人,近者易伤。我大汉欲持此利刃而威服四夷,似需更进一步。”
诸葛亮颔首,羽扇轻摇:“陛下所虑极是。军工之利,乃国之基石,一刻不可懈怠。工部近日奏报,言官营工坊在灌钢法、百炼法之上又有新得,或可支撑更精良之军械。另,陛下曾提及之‘琉璃’研制,似亦有突破。陛下若有暇,可亲往城西昆明池畔之‘将作大工苑’一观,既可察军工实情,亦可鼓舞匠人士气。”
刘禅闻言,顿时兴起:“善!深居宫禁,岂知外间变化。即刻摆驾,朕要亲往工苑察看!另,传旨,令国子监择选十数名通算学、格物之年轻学子随行观摩,让后辈亦知国之重器如何铸就。”
皇帝銮驾出宫,仪仗简从,直奔城西昆明池畔的将作大工苑。此处乃大汉军工核心之地,戒备森严,池水环绕,内中高炉林立,作坊连绵,日夜不息地传出锻打轰鸣之声,空气中弥漫着煤烟与金属的气息。
工苑令及一众大匠早已得讯,跪迎于道旁。刘禅下车,令众人起身,目光随即被远处几座格外高大的炼炉吸引,炉口喷吐着炽热的火焰,将周围积雪都映照融化。
“陛下,请随臣来。”工苑令躬身引路,首先来到钢铁工坊。
坊内热浪扑面,叮当之声不绝于耳。数十名赤膊的匠人正围着数个砧台奋力锻打,火星四溅。一旁,堆放着新出炉的钢锭,黝黑中泛着青灰的金属光泽。
“陛下,”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匠师上前,他是工苑资格最老的冶铁大匠蒲元(注:此蒲元为历史上真实人物,蜀汉着名工匠),声音洪亮,“托陛下洪福,我等依古法,参以新意,这‘灌钢’之术愈发纯熟。以此法所得之钢,杂质更少,韧性更足,尤适于打造刀剑锋刃、弩机关键。然若要用于更大、更厚重之器,则需炉温更高,锻打更久,耗费颇巨。”
此时,随行学子中一人目光灼灼,忍不住开口问道:“老师傅,为何不尝试调节燃料与鼓风?若风力更足,燃料更佳,炉温岂非可再上一层?”发问者正是年轻工匠蒲远,他对器械制造有着天生的狂热。
老蒲元看了这年轻后生一眼,并未因他贸然开口而恼怒,反而眼中露出赞赏:“这小郎君问到了关键。然风力鼓橐有其极限,寻常煤炭火力亦不足。老夫正与弟子们试验一种以石炭(煤)为主,辅以焦炭(干馏后的煤),并改进鼓风橐龠之法,或可再提炉温。只是这焦炭炼制、新式鼓风机具打造,皆非易事。”
刘禅听得仔细,点头道:“老匠师所言甚是。此等基础之物,虽看似笨拙,实乃万丈高楼之地基。所需人力、物力,朕必令工部、户部鼎力支持,勿因耗费而迟疑。蒲远,”他看向年轻蒲远,“汝既有所思,可多向老师傅请教,亦可大胆尝试,若有建言,可直接上书陈情。”
蒲远激动得脸色通红,连忙躬身应诺。一旁的李铮(太子舍人)亦将此事默默记下,觉此中大有学问。
离开钢铁工坊,众人来到一处戒备更加森严的院落,此处专司“霹雳神弹”及发射器具的研制。院内摆放着数架形制不同的炮车(抛石机),以及各种尺寸、标注着编号的弹体。
负责此处的是一位名叫马钧的匠作丞(注:历史上马钧为魏国工匠,此时为生计已投奔大汉),他口吃甚重,平日寡言,但一说到技艺便眼中放光,思路清晰。他指着其中一架最新改进的配重式炮车,费力地比划讲解着射程、精度与移动性的改善。
刘禅看罢,沉吟片刻,道:“此炮虽佳,然仍脱不开石炮之窠臼,借人力、畜力或重力抛射,终有极限。朕曾偶得一梦,见一神物,名曰‘炮’,不以抛掷,乃是以雷霆之力,自坚膛铁管之中推出巨弹,破空之声若霹雳,射程远超石炮,精度亦可控。”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众匠人面面相觑,皆觉此想法闻所未闻,匪夷所思,却又隐隐觉得蕴含天机。
马钧更是激动得忘了口吃,急问道:“陛……陛下!此……此雷霆之力,何来?”
刘禅微微一笑:“或可以‘霹雳神弹’所用之药,稍改其方,密闭于坚管之内引燃,其瞬间勃发之巨力,当可推弹远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