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保障机制生根与灵活就业新图景

当叶尘最后一次催动净化仙纹扫过江州与临淮的天际线时。

江州市城西建材市场的“零工APP”已经更新到了3.0版本。

周明远正用手机在上面接下当天的第三单活,订单信息里清晰标注着“搬货3小时,工钱240元,包中餐”。

他笑着把手机揣进兜里,系上洗得发白却依旧挺括的“蓄力腰封”——那腰封上的仙纹早已淡得看不见,却成了他干活时的习惯,像揣着一份踏实的念想,走向商户门店。

同一时刻,临淮市城东文创园的“文创合作社”里,李娜的团队刚签下一笔800万元的品牌全案合同。

团队成员围着电脑讨论方案,桌上的“灵感玉片”静静躺着,表面的光泽和普通玉石无异,早已没了当初能引导思路的灵息波动——如今他们的创意,更多来自彼此的头脑风暴、对市场的深度调研,以及一次次试错后的经验沉淀。

叶尘团队的仙力正在悄然消退。

江州市城西市场那棵“聚灵梧桐”,枝叶间的微光慢慢敛去,变成了一棵普通的老槐树,却依旧是零工们歇脚聊天的聚集地;临淮市文创园的“灵感共生阵”,阵纹融入了园区的装修线条,成了一道独特的装饰,路过的人只觉得好看,不知其曾有过的魔力;跨市骑手的“时序调度网”,仙纹的逻辑被程序员拆解成一行行代码,成了平台算法的一部分,没人再追问“为什么调度突然变合理了”,只当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仙力留下的“痕迹”,没有消失,而是被人间的实践慢慢转化为“常态”。

灵活就业群体的生活,也在这一过程中,铺展开一幅全新的图景——不再是“飘着的草”,而是“扎了根的树”,在城市的土壤里,稳稳地生长。

一、江州市:零工市场的“新生态”——从“找活”到“择活”的转变

江州市城西建材市场的“灵息供需网”,早已不是当初依赖仙力的“木牌系统”。

市场管理处联合“蓄力互助社”,把仙力引导的“供需匹配”“信用评级”“技能对接”逻辑,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和制度,做成了官方认可的“零工APP”。

如今这APP覆盖了全市12个零工市场,注册零工超过2万人,合作商户达1500多家,成了零工们每天离不开的“饭碗工具”。

这里的零工们,正在从“被动找活”变成“主动择活”,日子过得越来越有“选择权”,也越来越有“尊严感”。

1. “零工APP”里的“主动权”:挑着活干,赚得更稳

周明远的手机屏幕总是亮着,“零工APP”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

他点开APP,首页的“智能推荐”栏里,根据他的信用评级(五星)、技能特长(重物搬运、易碎品保护、初级叉车操作)和过往接单偏好(上午搬货、下午安装),系统自动推送了6个订单。

从“瓷砖店搬货2小时200元”到“家具城配送安装3小时280元”,每个订单都标注着详细信息:工作内容、工钱结算方式、商户评价、是否包餐、是否需要特殊工具。

“以前蹲市场,半天抢不到一单,现在在家就能挑活。”周明远滑动屏幕,手指在“家具配送安装”订单上停住。

这单的商户是“宜居家具城”,APP上显示商户评价4.9分,过往合作过的零工都说“老板爽快,结钱快”。

他点击“接单”,不到10秒,手机就收到了商户的确认信息,同时生成了一份电子用工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比如货物损坏的赔偿比例、超时工作的加班费,协议同步上传到江州市人社部门的监管后台,有了官方背书。

出门前,周明远打开APP的“技能提升”板块,里面有政府免费提供的“家具安装进阶课程”,他报名了下周的线上培训,“学完能考中级证书,到时候带证书的订单,工钱能涨50块一天”。

他还记得第一次用APP时,只是觉得“找活方便”,现在才发现,这APP不仅给了活计,还给了“往上走的路”。

像周明远这样的零工,在江州市还有很多。

58岁的老郑,以前只会干杂活,通过APP的“电工培训”拿到了初级证书,现在接的电工零活,工钱比杂活高一倍;32岁的小杨,学了APP上的“短视频剪辑入门课”,白天在市场搬货,晚上接短视频剪辑的散单,一个月能多赚2000多元。

“零工APP不是只给活干,是给我们指了条能赚更多钱的路。”小杨说。

2. 互助社的“新角色”:从“抱团取暖”到“行业自律”

城西建材市场的“蓄力互助社”,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为应急的小团体。

现在的互助社,有了正式的法人资格,注册成了“江州市零工互助协会”,下辖12个分会,覆盖全市所有零工市场,会员超过1.5万人。

互助社的角色,从“抱团取暖”变成了“行业自律”“权益代言”和“技能提升”的综合平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