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溪县的“青溪绿蔬”走进云港市的连锁超市,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绿廊迎来第一批散步的员工,雾灵山区的生态旅游接待完第1000名游客时,叶尘团队的会议室里,正贴着一张特殊的“问题清单”:青溪县的灵水石该谁来定期浇水?开发区企业的净化滤芯用完了去哪换?雾灵山区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梯田谁来接着种?
“我们在的时候,这些问题能靠团队解决,但我们走了呢?”叶尘指着清单上的问题,语气严肃,“三元模式不能只停留在‘我们推动’的阶段,要变成‘当地人自己能转起来’的机器。从仙力的维护,到人的参与,再到政府的规则,都得有‘传下去’的办法。”
于是,团队暂停了新区域的拓展,回到三个已治理的区域,用四个月时间,从“仙力凡化传承”“民众代际接力”“政府机制固化”三个核心方向,搭建三元模式的长效运转体系,让治理的火种在不同代际、不同角色间传递,真正实现“一次治理,长久受益”。
一、仙力的“凡化传承”:从“仙者独掌”到“凡人可及”
在青溪县的污水汇集点,吴莲蹲下身,从土里挖出一块拳头大的“灵水石”——石头表面泛着淡淡的蓝光,这是水脉仙纹正在运行的痕迹。
“之前的灵水玉,必须我们来补充仙力,现在这灵水石,村民每月用清水浇一次,就能维持80%的净化效果。”吴莲擦了擦石头上的泥土,递给旁边的菜农李大姐,“你试试,很简单。”
李大姐接过灵水石,按照吴莲教的方法,往石头上浇了半桶清水,石头的蓝光亮了几分,旁边透明观察池里的污水,流速似乎快了一些。
“真管用!”李大姐眼睛一亮,“以前总觉得仙力是你们神仙的事,现在我们凡人也能‘管’仙力了。”
这正是团队探索的“仙力凡化传承”——打破仙力的“神秘壁垒”,通过“器物化承载”“简易化维护”“知识化普及”,让凡人从“仙力的受益者”变成“仙力的维护者”,即使团队撤离,仙力的核心作用也能持续发挥。
1. 器物化承载:把仙力“装进”凡人能掌控的工具里
团队放弃了之前直接在自然环境中布设仙纹的方式,转而将仙力注入特制的“凡化器物”中。
这些器物用凡人常见的材料制成(如石头、金属、陶瓷),外观普通,无需凡人掌握仙力,只需按简单步骤操作,就能激活或维持仙力效果。
- 青溪县的“灵水石”与“灵种包”
吴莲将水脉仙纹简化后,注入普通鹅卵石中,制成“灵水石”。
每块灵水石覆盖500平方米的污水汇集范围,每月用清水浸泡10分钟,仙纹就能维持基础的污水净化能力(COD去除率从92%降至85%,仍高于农田灌溉标准)。
为了方便村民管理,团队在每个汇集点设置了“灵水石维护牌”,标注石头的位置、浇水时间和负责人。
柳若璃则将生机仙纹注入纸质包装袋中,制成“灵种包”——村民购买普通菜种后,将种子放入灵种包中静置24小时,仙纹会自动附着在种子上,提升发芽率和抗病性(效果比直接使用灵菜种弱30%,但成本降低70%)。
“以前灵菜种要靠团队供应,现在自己买种子就能‘造’灵种,太方便了。”李大姐说,她今年用灵种包处理了番茄种子,发芽率比去年高了不少,“这包东西看着普通,用处真不小。”
- 开发区的“净化模块”与“监测芯片”
叶尘将净化仙纹与工业废气处理设备的滤芯结合,制成“净化模块”。
模块外观与普通滤芯一致,企业只需每3个月更换一次,更换下来的旧模块由团队统一回收,补充仙力后重新发放,循环使用。
为了让企业直观了解模块的工作状态,苏晴在模块上安装了“仙力感应芯片”——芯片会通过蓝牙连接企业的手机APP,当仙力不足时,APP会发出“更换提醒”,避免企业因忘记更换导致废气超标。
“以前要等团队来检查仙力,现在APP一响就知道该换模块了,比以前省心多了。”某化工企业的王工说,企业的环保部门专门建了“模块更换台账”,确保每台设备都能及时维护。
苏晴还将感知仙纹注入小型监测设备中,制成“便携监测仪”——企业员工只需拿着监测仪在厂区内走动,就能实时检测废气浓度,数据同步上传至开发区的智能监测平台,让企业从“被动监管”变成“主动自查”。
- 雾灵山区的“固埂钉”与“引鸟哨”
郑蓉将塑形仙纹简化后,注入普通铁钉中,制成“固埂钉”。
每根钉子长20厘米,钉在生态梯田的田埂上,能增强田埂的抗冲刷能力(土壤侵蚀量减少60%,比之前的塑形仙纹效果弱25%)。
村民每年春耕前检查一次钉子是否松动,拧紧即可,无需其他操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