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试点破局——污水垃圾治理实验

皖南山村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村口的空地上就围了一群村民。叶尘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泥土地上画着草图:“大家看,我们计划在村东头建一个垃圾分拣站,分可回收、不可腐烂、可腐烂三类;村西头挖三个沉淀池,生活污水先流进沉淀池,过滤后再排到田里当肥料;村口的垃圾山,我们联系了镇上的垃圾填埋场,明天就来车拉走,之后这里种上桃树,变成‘村口小花园’。”

人群里,有人小声嘀咕:“建这些要花多少钱?我们可没钱出。”也有人质疑:“之前也清理过垃圾,没几天又堆起来了,这次能坚持多久?”村支书老周站出来,拍了拍胸脯:“大家放心,钱的事,叶同志他们帮我们申请了县里的‘美丽乡村试点资金’,不用大家掏一分钱;至于能不能坚持,我们这次制定了村规民约,每家每户都要参与,谁也不能偷懒!”

经过半个月的筛选,叶尘团队最终选择皖南山村作为首个环境治理试点。这个村庄地处山区,人口不多(120户,430人),既有污水横流、垃圾围村的典型问题,又有一定的集体意愿——去年村民大会上,超过七成村民投票同意“要好好整治环境”。更重要的是,村里有老周这样务实的村干部,还有10多位在外打工返乡的年轻人,愿意参与整治工作。

从制定方案到落地实施,叶尘团队用了两个月时间,围绕“垃圾、污水、违建”三大核心问题,打出一套“硬件补短板 制度建机制 村民齐参与”的组合拳,试图在这座深山小村里,蹚出一条可复制的乡村环境治理路径。

一、垃圾治理:从“堆成山”到“分类清”的三步破局

1. 第一步:清存量——“垃圾山”的“消失计划”

皖南山村的“垃圾山”堆了快半年,占地近200平方米,最深处有两米多,里面混杂着塑料瓶、破旧衣物、农药瓶、废弃家具,甚至还有病死的家禽。要整治环境,第一步必须把这座“垃圾山”清理干净。

“清理垃圾山,最难的是找清运车和处理场地。”叶尘说。他先是联系了县住建局,说明皖南山村作为试点的情况,争取到了两辆大型垃圾清运车的支援;接着又协调镇上的垃圾填埋场,同意免费接收这些垃圾——条件是村里要先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将有害垃圾(如农药瓶、废电池)单独挑出来,交给县环保部门处理。

清理工作开始的那天,村里的10多位返乡年轻人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加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共20多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用铁锹和锄头将垃圾从土坡上铲下来,装到编织袋里;另一组负责分类,将塑料、纸张等可回收垃圾挑出来,将农药瓶、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装袋,剩下的不可回收垃圾装到清运车上。

“那天太阳特别大,垃圾山散发着酸腐味,苍蝇蚊子围着人转,不少人刚铲了几下就吐了。”返乡青年周强回忆道,“但没人中途退出,大家都知道,这是村里环境变好的第一步。”中午的时候,村里的老人自发煮了绿豆汤,送到现场;妇女们则拿着水和毛巾,给大家擦汗。

经过三天的奋战,“垃圾山”终于被清理干净。当最后一辆清运车驶离村口时,村民们都围在空地上,看着原本堆满垃圾的土坡变成了一片平整的空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见村口这么干净。”70岁的周大爷说,“以前孙子回来,都不愿意在村口多待,下次他回来,肯定认不出这里了。”

清理完垃圾山后,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在空地上种了20棵桃树,还砌了一圈石围栏,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村口小花园”。“等明年春天,桃花开了,这里就是村里最漂亮的地方。”老周说。

2. 第二步:建硬件——“分拣站 垃圾桶”的覆盖网络

要防止垃圾“反弹”,必须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和分拣设施。叶尘团队根据村庄的布局,在村里设置了5个垃圾收集点,每个收集点配备3个垃圾桶,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不可腐烂垃圾”“可腐烂垃圾”,桶身用不同颜色区分(蓝色、灰色、绿色),还配上了简单的图示,方便老人和孩子识别。

“之前村里的垃圾桶要么没有,要么只有一个,大家不知道怎么分,现在分了三类,还有图示,一看就懂。”村民王大妈说,“我家离收集点只有50米,每天早上倒垃圾,顺便就能分类,一点都不麻烦。”

在村东头,利用村里闲置的旧仓库,改建了一个“垃圾分拣站”。分拣站里设置了四个区域:可回收垃圾区(分塑料、纸张、金属、玻璃)、不可腐烂垃圾区、可腐烂垃圾区、有害垃圾区,每个区域都有明显的标识。村里还聘请了两位保洁员(由村里的贫困户担任,每月工资1500元,从试点资金里支出),负责每天收集各收集点的垃圾,运到分拣站进行二次分拣,然后联系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清运和回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